close

() 百無聊賴

~~當人們覺得他們已經看夠了,其實卻還有更多。當鏡頭沒有變化時,人們就會有一種使我感到好奇的震驚反應~~

我們的生活中,一定都會有一些枯燥煩悶的面向,百無聊賴和乏味往往是如影隨形,也就是生命中那些無意義的例行瑣事。例如打開冰箱找食物以緩解本能的需求,而任何人也都有可能在無所事事的假日倚坐沙發,拿著電視的遙控器轉一整個下午。我最常做的事是清掃房子,熨燙衣服這一類的瑣事,兩者都需要一定程度的體力,同時是默默無聲地冗長地進行,有如電影中不加剪接的長鏡頭,卻使我有充裕時間審視畫面細節,它的緩慢和誠實提供了一種沉思方式。

所以,往往是在這樣的時刻,會去深究這個<>究竟所為何來的內涵,結論卻總是顯得荒謬不堪。尤其熨燙衣服的過程,我那麼認真的把襯衫領口袖口燙平整,把所有的折線對齊,可是這一切卻是很快就會遭破壞,很快又得重來一次,這個時候就會產生自己過度被制約而馴化麻木的思考,也總想著如何能夠脫離日常生活的最表面,擺脫慣習;但是另一方面卻又眷戀著一向熟悉的場域,彷彿在這單調平凡的生活即景上才能狀寫自己的生命溫度。生命,也就在明晰和晦暗的去蔽拉扯中,同時保存每次的澱積,成為下次再度浮現到知覺馬鞍的觸角。文本永遠在當下,發生在每一層次,不斷安置意義又蒸發。

人不只是活在五感之中,還活在過去、未來、有所距離以及超越之中。在我腦海裡漂流的生活場域,沒有一個確立的語言和形象,也沒有一個定型的典範,而是浮載著一種情緒的起伏,有時候深陷有時候抽離。我也會收集各種片段,拼貼自己的圖說寓言,和當下生活不斷的雜交消融,妄想從生活經驗的短暫切片拼貼出前所未見的寫實或是超現實。表象世界並沒有一個持續的真實顯現,我也妄想運用修補術檢拾碎片作出指認,希翼拼湊出短暫的認同,作為以自身的經驗值與外在的環境相交而成的片段連續,這是我刻意營造的情景,也是我曾經度過的歲月。

 

 (二) <>

前些時候與一位朋友對於<<人間詞話>>的三境界有不同看法,今天不禁又重拾書本,研讀一番,擇要紀錄。

盛唐時期的文學評論中開始出現「境」。王昌齡所作的<詩格>中已提出「詩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宋代以後,「境」、「境界」、「意境」被廣泛用於評詩論畫,涵義不斷豐富。明清時期又被引入戲曲、小說、散文的評論中,成為文藝評論的專門術語。

意境可以說是中國古典統美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其主要特徵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言外之意”、“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意境誕生於心理物理的相互作用中,是主觀意向情思與客觀對象的結構特點相互契合產生的一種“俱似大道、妙契同塵”的境界,所谓“大音希聲”、“大象無行”。古代和近代文論家對意境有許多精到的闡述,如司空圖、嚴羽、王國維等。

 

一、造境與寫境

 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理想派表達作者的感情,寫實派則客觀地描述。詩人觀察描寫自然景物必然對現實之物以自己的主觀取捨,進行篩選、提煉,因而所寫之境,也必根據心中的理想而來。

 

、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

叔本華的哲學美學體系而言:

與外物有某種對立之利害關係時之境界,王國維把受到「欲」、「生活」所折磨之人稱為「欲之我」。

當與外物並無利害關係相對立時的境界,從痛苦的人變成快樂的人,即「知之我」。「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因此,「有我」「無我」二種境界,就沒有高下之分。

 

三、境界有大小

大,指:氣勢陽剛;小,指:氣勢陰柔。,「境界不以大小分優劣」,是因為有「真感情」者,始有境界。故境界之分優劣,乃以「真感情」為準,不以「大」「小」為準。

 

境、寫境、有我之境、無我之境、大境、小境等等,都是從人--主體的角度立論,突出人在審美、創作中的主導作用,誰來決定的問題在美學上發展出重要的學說。

 

 四、人間詞話 三境界

 此王國維人生三境界大家耳熟能詳,各自解說,<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語盡義不盡>,能夠引起豐富聯想的才是好詩詞吧!

第一境 晏殊(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境 柳永(鳳棲梧):「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 辛棄疾(青玉案):「眾裏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

此三境界運用聯想,將他人作品組合而賦予了原詞新意,將讀者帶入了一個更深廣的境界。葉嘉瑩教授在<<迦陵詩詞>>談到三境界的三難,第一難是<為伊>情有獨鍾的擇一,第二難是<衣帶漸寬>艱苦的固執,第三難在終生不悔,無怨無尤的殉身無悔。第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應是最重要的過程,為了理想的追求,甘於形銷骨立,那份執著毅力就是人間難得的因捨而得。

01qt5.gi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