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貓緣>一文中我提到有著貓首和女人身體的貝斯特(Bastet)女神,在西元前三千年為埃及人所信奉,牠代表著豐收、喜樂與美麗,同時也象徵太陽、月亮,光明與幸福,至今仍然受到人們的讚嘆與欣賞。有朋友提到對這一方面很不熟悉,引發了我貼此文的興致。

尼羅河規則的洪水泛濫,有如朝日東升和夕陽西沈一般,令埃及人生活得更有秩序,更有規律。同時,宗教浸透了埃及人的全部生活--社會、政治和經濟生活,也使埃及有著和諧的神人關係。「人的生命是宇宙的一部份,因而也是永恆的、善的。世間的惡只是暫時的,人的死亡只是到達永生的必經之路。埃及的神明也是宇宙秩序的一部份。」

 1150110352_1167565899.gif 

http://tw.mjjq.com/travel/big5_trip_3024.html

古埃及的整部歷史中,不斷有神出現,而最早的神常常以動物形象出現,有一個很有趣或者說充滿了象徵意味的例子:知識與智慧之神韜斯(Thots)是文字的發明者,又是冥世的高官和官方書記,他的標誌有時是朱鷺,有時又是狒狒,大概因為這些動物嚴肅的表情帶著沉思的意味。

 Thoth_of_the_Four_Winds_from_Papyrus_of_Hor_jk.jpg

埃及的神明種類繁多,但與一般人關係最密切的是陰問之主奧塞利斯(Osiris),奧塞利斯是一位人神一體的君王,可能是個被神化了的真實的統治者,也可能是個司生殖的原始神,埃及文明就是他創造的。奧塞利斯由於弟弟塞特(Set)的嫉妒而被殺害,丟入尼羅河中,他的妻子伊西絲( Isis)鍥而不捨地走遍大地,尋找被肢解了的丈夫的屍體,重新縫合。在伊茜絲不屈不撓的意志下,奧塞利斯復活了,但是,他已被刻上死亡的印記,於是諸神任命他為冥府王,賜與他永世不滅的生命。埃及木乃伊的濫觴及死而復活的信仰皆由他而來。

 osiris.jpg

 Osris

503205505_b6a73b3d32.jpg 

Isis

埃及人隨時不忘他們的世界是在神的統治之下,正義和公理也是神所保證的。埃及人的道德準則,一方面來自實際的人際交往經驗,一方面一也和其宗教思想有密切關係,正義的觀念可說是埃及人道德行為的最終指導原則。

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後必須經過奧塞利斯審判,為了讓死者的靈魂通過這種審判,死者的家族就要編寫讚美死者生前功德的詩歌、禱文、辯詞與咒語,把它放進死者的棺內,以安撫死者的靈魂。在一份「死者自辯詞」中有一段「噢,讚美您!偉大的神,正義與真理的主宰。我的主宰,我被帶到此地,來到您的面前瞻仰您美麗的神采。……我來到您的面前,我曾為您彰顥正義,我曾為您消滅欺許罪惡。」對於純潔無暇之嚮往,對於真理之期盼,神人之間展現了水乳交融之境界。

d20061117102319.jpg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阿尼紙莎草>的彩色插圖。這一份《死者之書》製作得極精細,所有的圖畫是圖解冥神奧賽利斯對死者審判的經過。在這幅畫的下面,獸頭人身的奧西裡斯在掌管人生的天平,那個具有鷹首的怪物在記錄死者的功過。左側的白衣人是死者的家屬。周圍的象形文字,則記述著死者生前的功德~~

 

埃及宗教中,不僅有崇拜的對象,還有一個主要的倫理觀念更可以讓我們暸解到埃及和諧的神人關係。這一個倫理觀念稱作瑪特(Matt ),代表著神的意志,包含著「秩序」、「真理」、「公平」、與「正義」等觀念。「瑪特」的作用是保持神的恩賜,和世界與社會不變的完美性。在埃及人的想法中,在過去和將來都不可能有一個更好的時代,因為世界自創世以來即是它應有的模樣。

在如此一個理念中,決定了埃及人對死的重視,對此生懷念,對來世更充滿了嚮往,他們認為死亡只是肉體和靈魂分開而已,而靈魂永遠不滅的。新王國時期的最後一座偉大石棺,前後繪有女神伊西絲和雷芙泰絲。死者被當成是奧塞利斯,將他與伊西絲的故事重新上演一次。太陽神對死者說到:「我在你的枕邊安置雷芙泰絲,讓她看著你,為你流淚。」這兩位女神鼓動著羽翼,欲使死者復甦。伊西絲立於木乃伊的腳邊,是考慮到死者醒時,能最先目睹到愛妻。

這座被世人稱為最美的「耶德霍魯石棺」,除了內部以外,棺底雕有「西方女神」,亦即冥府女神。死者被女神用寬闊的雙手緊抱著,踏上永恆之旅。棺蓋內側有天空女神梅朵。當棺蓋闔上,死者仍和生時一樣,長眠於相同的天空下。就這樣,死者在眾神的守護下,走向永恆的旅程。

埃及人所勾勒出的是一幅美好的永恆之旅,而不是如西亞人恐懼的幻滅之旅,「耶德霍魯石棺」與「伊喜塔遊地府」所呈現的是截然不同的對比。

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及幼發拉底河雖然分別注入波斯灣,但在泛濫期,必帶來破壞性的洪水,波斯灣一帶,大浪與南風所帶來的損害亦使農民頭痛。因河水的不定期泛濫,蘇美人深信人在神威莫測之前,根本無從逃避,人生即是永遠的無常與不安“所以,蘇美人被教誨以不呼枉叫屈,而只承認自己的確具有無可避免的纏身之孽。

 map_tigris0.jpg 

http://www.mingyuen.edu.hk/history/1baby/index.htm

蘇美人的悲觀不僅是對現實人生如此,對死後世界的灰暗與恐怖,也顯露出他們的無助。有一首描寫女神進入地下世界的詩~「伊喜塔(Ishtar)遊地府」很能表達他們面對死亡時,深沈的悲哀。

~來到一個有進無出的居地~

來到一個有去無回的道路

在這裡,凡進入者即被剝奪了光明

在這裡,灰塵是菜餚,泥土是食物

在這裡,人們不見光亮,只有黑暗

在這裡,人們像鳥雀,以羽毛為衣裳

在這裡,塵土布滿了塵與窗

…………………………………。」

兩河流域另一首著名的史詩鳩格米西(Epic of Gigamesh),故事的主角為了追求世間的名譽和不死的仙藥而做了各種努力,但最後仍然不能超越凡人的命運,必須接受死亡的召喚。

鳩格米西是蘇美烏魯克(uruk)城的國王,時間大約在西元前兩千七百年。有關他的傳奇故事在整個西亞流傳達千年之久。此首史詩分成七個部份,第五部份為史詩的高潮及最重要的轉折,鳩格米西早已被神告知無法不死,但好友恩奇度之死使他傷心欲絕,也因而激起他對死亡的恐懼,轉而抗拒命運,追求永生。他越過死亡之水,遇見大洪水之後,唯一倖存的烏那皮西丁(UtnaPlshtim ),追求永生的鳩格米西乃向烏那皮西丁討教生死的真理。鳩格米西對遙遠的烏那皮西丁說道:

烏那皮西丁,我正注視著你,

你的外貌,與我無異,並不奇特,

…………

請告訴我,你是如何進入眾神的班列,

獲得永生?

烏那皮西丁告訴他世上沒有永恆的東西,包括肉體的生命。鳩格米西仍不死心,纏問如何能像他一樣進入眾神之國而無慮死亡。烏那皮西丁於是述說了洪水的故事,勸告他從那裡來,就回到那裡去。在此部,原詩中有一段極為感性優美的描寫:聲音甜美的天后伊喜塔驚叫著:

「天啊!過去的時光已化為塵泥,

只是因為我帶來的罪惡。

為什麼我會在眾神的聚會上帶來罪惡?

我竟召來毀滅人類的戰鬥,

難道他們不是我的子民?不是從我而生?

現在他們竟是茫茫大海中沉浮的魚子!」

 

判官安魯那基隨著落淚;

眾神緊閉雙唇,滿面淚痕。

-仍不停,六日又六夜。

洪水巨浪吞沒了大地。

第七天,南來的波濤平息,

海水平靜了,洪水也休停。

我仰察天際,一切都如此安靜。

所有的人都已化為塵泥,

夷平的大地有如平齊的屋頂。

我打開一個艙口,光亮撲滿我的臉,

我深深作揖,坐下,淚水不禁奪眶。

於茫茫水際,我舉目四望,

盼望得覓邊岸。

鳩格米西終於得到青春之花,可以恢復因長久尋求永生而失去的青春。却因一時失慎,花朵被花香誘來的蛇所竊,鳩格米西雖有智慧動業,最後仍不能不走完人生的旅程而死。西亞民族對命運作了抗議及批判,但卻也選擇了對命運的屈從和順服。

容格(Jung)曾揭示,神話是體現「集體無意識、揭示靈魂性質的最早和最突出的心理現象。」也有學者預言:「神話的重建不但可以挽救日趨頹靡的文學藝術,而且能獲至當代許多社會問題的解決,直到人類最後之拯救。」要破譯神話的深層意識並非易事,但在敘述神話的過程中,能讓人到宗教神話生命魅力之強大,可賦予我們平淡的生活以詩情和意義。神話是架在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座虹橋,同時是溝通夢境、現實、慾望的一條彩路

~~本文圖片取材於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