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跑去南園逛了一圈,聽起來好像是江南山水園林一類的庭園,但是江南園林以水景為主,而南園位於新竹新埔鎮山區,沒有水景可借,樓閣遠眺山景,同時融合閩南建築風格,紅磚紅瓦和馬背燕尾,與江南園林其實不同。

 DSC06479.JPG 

 DSC06654.JPG

DSC06483.JPG

 DSC06494.JPG

 DSC06515.JPG

我想起有一年去江南,到了蘇州的拙政園,擔任導遊的朋友告訴我,帶台灣團都是看拙政園,感覺上大就是美,其

實無法完整解說園林之堂奥;帶法國團就會到網師園,所謂<小園極則>,可以盡攬山與水、動與静、明與暗的構築層次和審美深度。

也因此,我的導遊朋友介紹了蘇州當地出身外語學院的一位女同學,她帶我去逛了網師園,記得當時對於<引静橋>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網師園始建於南宋淳熙年間,大約公元12世紀,面積僅8畝多,但是不顯侷促,主題突出,佈局緊湊,東部宅院區是為府第;中間山水景物區是為主園;西部是內園,即所謂的<園中園>。這種布局使整座園林外形整齊均衡,内部又因景劃區,境界各異。以它精致的造園手法,深厚的文化底蕴,典雅的園林氣息,當之無愧地作為江南中小型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成為<小園極則>,於咫尺之地營造出一番山水真趣,在一花一木、一亭一榭的培植與構架中,包含了絕大文章。

小型園林絕少使用拱橋。而網師園中的引静橋一反傳统而行之,引橋長才2.4米,寬不足1米,游人至此,三步而逾,故俗稱<三步小拱橋>。石欄、石級、拱洞一應俱全,橋頂刻有牡丹浮雕,線條柔和,花形秀美。橋下是一條溪澗,澗水幽碧,兩岸則陡崖岩岸,藤葛蔓蔓,藉橋北眺,古柏蒼然,小軒寂寂,以極小的空間映出極大的山水意境。

清代大文學家洪亮吉以直言得罪當道而遭貶,嘉慶諭令<不得飲酒作詩>,反而微妙地顯示出其詩文影響之廣泛。洪氏曾有網師園詩作:

太湖三萬六千頃

我與此君同枕波

卻羨水西灣子裡

輸君先已桂魚簑

城南哪復有閒廛

生翠叢中築數椽

他日買魚雙艇子

定應先詣網師園

 

另一處帶給我很深感慨的山水園林是頤和園,並非由於其景而是由於其人。當時在玉瀾堂看到<曙光漸分雙闕下,漏聲遙在百花中>的對聯,徘迴沉吟良久。頤和園内光緒帝的寢宮為玉瀾堂,東配殿為霞芬室,西配殿為藕香榭,後簷及兩配殿均砌磚墻與外界隔絕,是頤和園中一處重要的歷史遺跡。玉瀾出自晉代陸機<芳蘭振蕙葉,玉泉湧微瀾>,玉泉指的是玉泉山的玉泉,乾隆評此泉為天下第一泉,也是燕京八景之一的玉泉垂虹。玉泉山的泉水是昆明湖的重要水源,玉瀾堂在昆明湖畔,用玉瀾命名極為貼切。

 3412707401_c1f32dd5f7.jpg

甲午戰爭的慘敗和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嚴重危機,迫使一批生活在傳統中的知識分子聯合起來,要求變法維新,乃產生了百日維新的改革運動。他們反對守舊派那種<中學萬能><西學皆源於中國>的自大論調,也不同於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器物層面的改革。他們想模仿日本,與明治維新走著相同的路線,希望在既存的政治結構裹改頭換面,實行共和立憲;一邊卻又想愛國而不忠君;由於頑固守舊派的激烈反擊,維新派的一場改革歡喜就在腳踏兩條船上完全落空。

康梁是維新變法的主軸人物,梁啟超投拜康有為門下是光緒十六年(一八九0 ),在此之前,他自謂「捨帖括以外無所謂學」,拜謁康有為以後深為折服,他說康有為是「大海潮音,作獅子吼」。在萬木草堂的學習中,除了今文學及西學的研讀,最重要的是運用西學批判中國的封建文化和政治。

其後康梁二人在思想上發生歧異。康醉心「今文學」,梁則在從康以前,就已經有了相當好的經史基礎,喜歡實事求是,不欲捲入「今文」與「古文」之爭。康的成見甚深,一言既出,寧死也不認錯,自稱「吾學三十歲已成,此後不復有進,亦不必求進」;梁則「太無成見」,「不惜以今日之我向昨日之我挑戰」。

有為不是改革運動的首倡者,而是積極的推行者。雖然其變法過程唯如驚鴻一瞥,沒有實質意義,但在歷史上的象徵意義卻是無法抹煞的。其自幼言必稱孔聖人,乃有「康聖人」之稱號,光緒十五年首度上書請及時改革並未能上達。光緒二十一年,代表應試舉人一千三百人上書,請求「遷都練兵,變通新法,以塞和款。」亦不達。

爾後由於給事中高燮曾見其書而歎其患,乃抗疏薦之,光緒帝乃得以覽其書,書中所云「求為長安布衣而不可得」及「不忍見煤山前事」等語,使帝大為感動,乃召見之,後又命在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並許其專摺奏事。且擢用林旭、楊銳、譚嗣同、劉光第為四品卿,參與新政:康所陳奏,由四人密呈;帝所諮詢,命四人傳旨。同年四月起,三個月中,維新之詔下了數十道,都是切中時弊的作為。可是自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起至八月初六日止,維新運動總共一百零三天,即告終止。史稱「百日維新」。

維新運動所以失敗,是因德宗沒有實權,皇帝之上有慈禧太后,皇帝之下有軍機處,皇帝僅備位而已。當各種新政開始進行之時,朝臣分為新舊二派;新派為帝黨,舊派為太后黨,概為滿人,深恐新政實行,政權盡為漢臣所奪。最頑固的徐桐公然表示:「寧可亡國,不可變法。」於是舊派進言慈禧太后,謂德宗紊亂祖法,新派有謀反行為。

慈禧太后召德宗至頤和園,斥其謬誤,迫將前此贊成變法引進康有為的帝師兼軍機大臣翁同龢退出,以絕其助。慈禧又與直隸總督榮祿密謀,欲乘天津閱兵時,先廢德宗,後殺康有為等人。但不數日,慈禧忽自頤和園還宮,下詔稱德宗有病,囚禁德宗於南海瀛台,再自臨朝聽政,捕殺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弟、楊深秀,及有為弟康廣仁,世稱戊戌六君子。此外,被革職禁錮謫戌的很多。康有為和梁啟超因聞風先逃,得免於難。於是所施行的新政一概廢除,此乃「戊戌政變」。後康有為在香港組保皇黨,梁啟超在日本辦清議報,痛詆慈禧:慈禧向英、日政府進索,英、日都認為係政治犯,加以保護。慈禧因此益仇視外人,且密令廢帝,立端王載綺子溥儁為大阿哥(即皇太子),繼承穆宗,命李鴻章邀各國公使入賀,各公使頗多譏諷。此後義和團仇教排外的原因已預伏於此。

舊觀念的衝突為歷史的必然,實際的利害更為彼此水火的主因。維新運動之所以失敗,千頭萬緒,以慈禧等守舊派之反對最突顯。而廢八股為變法第一大事,引起的反對亦最激烈,如果八股廢除,「勢必觸百翰林,數千進士,數萬舉人,數十萬秀才,數百萬童生之忌」,等於斷送了他們和現職官吏子弟的前程。但所謂反變法人物,也有相當的思想背景,如無條件之反變法,根本不承認有變法一詞,一則認為治國應用「人治」或「德治」,而小可用法治,法治既不存在,自無所謂變法。一則認為祖宗之法無論如何不可廢,故亦無所謂變法。再如有條件之反變法論者,一認為中法優於西法,二必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此情況中,康有為僅有一片熱忱與動入之言,而無有力支持者,焉能不敗。

慈禧在中國近代史的定論可以說是天下萬惡皆歸之,甚至民國以後被孫殿英軍盜掘陵墓屍骸曝於日下,而帶著濃厚悲劇色彩的光緒帝,高陽先生說后黨曾斥「湉」字訾德宗為「無心活死人」。德宗果然無心,或叫安享富貴,惟其有心振作,乃不能免禍。

戊戌政變後,幽禁瀛台,悲憤交加,曾取<<三國演義>>視之,長嘆曰:「朕不如漢獻帝也。」在滿清十三朝宮闈祕史中有一記載:名伶趕三能以術譎諫,一日扮皇帝據坐,臨入時忽自語曰:「汝看吾為假皇帝,尚得坐。彼真皇帝長日侍立,又何曾坐耶?」光緒自是才得坐。原來光緒每每是要侍立觀劇的,而且畏慈禧甚,本口吃,遇責問,常戰慄不能言,雖受翁同龢啟沃而思振作,亦能講出「太后若不給我事權,我願退讓此位,不願作亡國之君。」但以其優柔寡斷,成敗之際,已然是涇渭分明。

禧:堅決寡情,保守。光緒:優柔寡斷,有情緒化之反后,無法冷靜處事。康有為:不為儒家文化價值下官僚所認同,於西方文化體認又不夠深。

戌變法六君子中,另有一個很突出的人物譚嗣同,他著有仁學,強調社會、政治制度的變化性,必須衝決一切束縛網羅。一八九八年九月二十八日,北京菜市口刑場上,籠罩在一片緊張、森嚴、恐怖的氣氛,廣場四周,崗哨林立,萬人圍觀。清朝廷就要在這裡處決六君子了。在監斬台前,六君子面不改色,視死如歸。其中一人,更是英氣襲人,神情激昂,臨刑前口占一詩道:「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言訖,慷慨就義。觀者無不動容。這個人就是譚嗣同。

譚嗣同在三十而立之年於湖南聽到康有為公車上書,懷著沈痛悲憤的心情寫了一首〈感事詩〉 :「世間無物抵春愁,各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以他壯闊的胸襟,政變發生後,置本身生死於度外,從容勸梁啟超逃往日本避難,更和義俠王正誼(大刀王五)擬營救德宗,因宮內防衛森嚴而英雄無用武之地。他謝絕了中外友人要他出走的勸告,對日本朋友曰:「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今人有批評譚嗣同死難或為酬光緒知遇之恩,或為本身自幼坎坷命運所致,但從上述對日友人語應可彰其心志。在其題獄壁詩中之「去留肝膽兩崑崙」,一般認為乃其對康有為及大刀王五的無比思念。而梁啟超則認為「蓋念南海也。」未及王五。以常理度之,其勸康逃走,自己則赴死,「去留肝膽兩崑崙」似指他自己和康南海生死殊途,皆崑崙也。

譚嗣同<獄壁詩>

望門投止思張儉

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仰天笑

 去留肝膽兩崑崙

 

 2980451039_07627a28e7.jpg   

玉瀾堂内匾額【複殿留景】或謂重重的深宫之中居住着英明的君主。【景】指天上的景星,相傳景星出現是皇帝聖明的象徵。此處的景被寫成上面的日少一横,下面的京多一横,慈禧太后有意讓光緒“永無出頭之日”對聯【曙色漸分雙闕下,漏聲遥在百花中】意為朝霞漸漸消失在宫闕之下;銅壺滴漏聲遠遠地傳自百花叢中。

 2008090409495138193300.jpg  

德齡為宮中女官,是清政府駐法、美等國公使裕德之女,曾隨父寄居歐洲多年,對英語十分精通,思想也很開放。後來,德齡隨其父母回國後入清宮,受到慈禧太后的青睞,命令其服侍身邊左右,並做英語翻譯工作。德齡擔當了光緒皇帝的英語老師,每天教光緒學習一小時英語。光緒從來不誤課,有時因急事而誤了課,也必能抽時間補上。光緒的記憶力很強,進步很快,時間不長,即能閱讀普通教科書中的短篇故事,且能默寫英文字母及長句。他書寫的英文非常秀艷,臨摹古體與裝飾品英文字母,尤為妙不可言。唯一感到不足的是他的發音還不甚清晰、準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