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搭機赴港與老弟會合赴寧波,處理商務結束又飛至廈門與廈大的莊教授晤面,莊教授是研究泉州回族的權威,他親自開車帶我們去了陳埭,讓我聽見了鄉音,看見了靈山聖墓,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行程。
北京的宋先生是舊識,特地從北京來閩作陪,行程結束老弟回大馬,我則又飛到北京,宋先生是老北京,帶著我到處走到處逛,要去定陵的前一晚,還特地帶了本<<風雪定陵>>讓我做功課,害我第二天進去定陵的時候還真覺得陰風慘慘,全身不自覺起了雞皮疙瘩。意猶未足地,當無意中在赴天津的火車上看到了有關山西的種種廣告後,特地又從天津搭軟臥夜車去看了雲岡石窟。當時感懷至今記憶猶新。
魏晉南北朝是歷史上的黑河,戰爭構成了北朝的慘烈動蕩,在一個忽興、忽敗、忽生、忽死,十分無常的境地中,人的宗教趨向因而特別濃烈,北魏在雲門、龍岡等地所雕刻的佛像,在一定程度上寄託了自己的感情和願望。
北魏太武帝統一長江以北,初崇佛教,後因受道士寇謙之的影響而轉奉道教,並親受符籙,太平真君五年,詔禁王公以下至庶人私養沙門,九月殺政變未遂的僧領玄高、慧崇等。七年,太武帝到達長安,見佛寺內藏有兵器,又查出釀酒、財寶,發現僧侶與室女私通,隨即下詔誅長安沙門,境內寺宇建築多被毀。
太武帝死後,其孫文成帝繼位,高僧曇曜來到平城,在路上與帝相遇,御馬上前銜住曇曜衣襟不放,大家認為馬識善人,帝乃奉曜以師禮。曇曜因而建議開窟五所,自西元四六O年至四六五年,曇曜役使萬名工匠,「鑴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是中國最大石窟寺院之一,現存洞窟五十三個,佛像有五萬一千座,酈道元<<水經注>> 描述「鑿石開山,因岩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姻寺相望,林淵錦境,綴目新眺。」山堂水殿隨著歲月的流逝或已面目全非,但真容巨壯的石雕卻永遠放射著不朽的生命之光。
雲岡石窟的精華所在乃是曇曜五窟,由16 ~20窟所組成。第20 窟主尊佛像被譽為是代表作,它接連著大自然的山脈石壁,在歲月中雖是斑剝漫漶,歷盡千年滄桑,卻仍保持著豐腴的容顏,深邃的雙眼永遠是那樣安祥善良,寬厚的雙肩托起下垂的雙耳,造型雄偉,氣宇不凡,成為人抵抗時間災難的一種悲壯之情的暗示。而這尊露天大佛所展現的慈祥的會心式微笑中,典雅深沈,具有無窮的內在力,是對生命的執著和思考,亦是生命的昇華,替魏晉南北朝這個動蕩的時代,做了一個最好的詮釋。
此主尊佛像盤腿而坐,雙手作思惟入定狀,面龐豐滿,五官線條簡捷有力,身體各部份比例合理,寬肩厚胸,魁梧有力。衣紋是突起的長條,除了下裳,上身著僧祇衣,再加袒右肩的外衣,左肩和背上的衣紋至轉彎處成叉狀,又外衣邊緣迴互轉摺形成曲折而厚重的衣紋。而那慈祥的會心式微笑淡到沒有太多刻痕,令人感受到超乎物質以外的精神世界。其背後鐫刻
若存托生,生於天上諸佛之手。
若生世界,妙樂自在之處。
若有苦累,即令解脫。
主佛採用通體的圓雕塑造,以突出其雄姿,四壁的佛群或裝飾以浮雕和線刻來處理,並利用厚雕吸收光線穩定的特點,烘托主體,產生了使主佛突出的效果。至於那神秘的佛光,工匠們將焰火文樣用厚雕或平面彩繪表現出來,於是火焰的漂動與畫面的平穩產生了動靜交替、對比鮮明的藝術效果。整個洞窟看上去繁而不冗,從容舒展,提供了一個心靈的避風港。
露天大佛給予我們省視內心的歡喜,臉上線條所造成的出塵妙想,賦予精神上的幻化,應是古代工匠們的卓絕功力,在那個動盪的時代中,曇曜役使萬人,從事開窟,奴工們所受的身體苦役,並非我們所能想像。令人驚訝的是究竟是哪一種力量與信念,能夠使承受最大苦難與屈辱的生命超越了時代的悲劇,而且仍然從內心發出對生命的謳歌?
~~第二十窟主尊佛,經過歲月無情的侵蝕風化已裸露在外,加上地震之災,遮蔽的洞龕已毀損,然而大佛顏面依然微笑,法身依然莊嚴巍峨地盤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