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由於「五四運動」所引發的「新文化運動」,與胡適、陳獨秀在「新青年」上高呼的「文學革命」有不可分離的密切關係。而「文學革命」與歐洲的浪漫主義的「反動」相比是頗為適切的,二者皆是反對一種「古典」傳統的雕琢、形式化,而主張發揚個性、反歸自然,奔瀉一己的坦誠和情感。新文化運動時代的文人喜歡倣效歌德的「自述式」、「表白式」的小說,使得浪漫思想不斷擴延。
魯迅傑作《 摩羅詩力說》 介紹了拜倫、雪萊、歌德、果戈理等詩人、作家、思想家,主要說明他們反抗舊社會、舊制度、舊傳統的作用和意義,把他們的言行、精神和當時中國現狀作了鮮明的對照。在中國的漫漫長夜中,魯迅進行著深沉的思索,但他不只停留在沉思的狀態,他同時也在探索著如何解救中國的蕭條,除了魯迅,徐志摩、蕭軍等也在盡力鼓吹一種新精神--勇敢、進取、自覺的努力、奮鬥,發揮人的一切潛能和熱情,甚而為人類犧牲自己。而另一種精神則以愛為出發點,赤裸裸呈現自我,熔成一團火,燒遍所有年輕人的心,把傳統焚為灰燼。
在中西文化的融通處,浪漫主義時代的建築受到中國經驗的推動,中國園藝和建築受道家影饗很深,讚賞自然的淵深博厚,認為人應當效法自然,因此,中國的園林和建築藝術都不以超越或控制自然為理想目的,而喜歡投入自然之中與自然混合為一。而歐洲古典主義的造園藝術是以唯理主義的美學原則為基礎,追求一種純淨的人工雕琢的盛裝的美。從十七世紀下半葉,通過遊歷過中國的商人和傳教士,中國的建築與園林藝術開始比較系統地被介紹到歐洲去,首先在英國發生了實際的影響,18 世紀上半葉,興起所謂自然風緻園(Landscape Garden ) ,十八世紀下半葉,隨著浪漫主義潮流的發展,進一步成為圖畫式園(Picturesgus Garden ),而後流行到法國、德國、俄國而至整個歐洲。
近代西洋的精神是自然科學,自然科學促進了物質文明的發展也影響到人們的內在情緒,這種思潮表現在文學上的就是寫實主義和自然主義,寫實主義盛行的年代大致由一八四八至一八七一年,可以說是承接著十九世紀上半葉的浪漫主義的文藝潮流。一八七一年至一八九O 年則是自然主義最流行的時候。寫實主義是浪漫主義的反動,但它多少仍承受著浪漫主義的遺緒,直到自然主義一出,才徹底地剝去了人生一切的理想和浪漫色彩,專注於病態世相的描繪,儘可能客觀地反映世間一切醜惡的形相。
寫實主義的代表畫家米勒(1814 ~1875 )的「晚禱」,描寫一對年輕夫妻聽到向晚的鐘聲,虔誠地向神檮告的情景。遠遠地可以看到教會尖塔的黃昏田地上,二人如剪影般凸顯出來的姿勢,令人感動。「拾穗」是米勒的代表作,畫此作的主要契機是他從少年時代就喜愛閱讀的<<舊約聖經>>中<路德記>的故事--死去丈夫的路德為了撫養婆婆,獲得地主波阿斯的允許,到他田裡拾穗的場面。米勒將收割的眾人放在遠景,拾穗的三個女人成為畫面的主角,女人的手生硬粗糙,正是農民辛勤耕作的手,以深切的關懷和尊敬之心,英雄化地勾繪出貧窮的農民。理性主義追求理想美,浪漫主義否定美的規範本身,而米勒則專注著現實本身,遠離了畫壇之爭。
巴爾札克的小說自始即含有類似映照整體世界的鏡子,他以歷史家觀看現代,將個人描繪得淋漓盡緻,是迫近現實的唯一道路,作家應拋棄一切感傷,冷靜地觀察現實,除自己所發現的真理之外,一概不能相信,因眼睛所見的經驗才是連繫作家與外界的唯一媒介,因而樹立寫實主義的觀點--不著意製造驚奇,只是刻劃平凡的人類的生活,不重抽象的理想描寫,而專意暴露人生比較瑣碎,平凡或醜惡的一面。
1841年,巴爾扎克在但丁《神曲》的啓示下,正式把自己作品的總名定爲《人間喜劇》。他在《導言》中寫到:“法國社會將成爲歷史學家,我不過是這位歷史學家的秘書而已。開列惡癖與德行的清單,搜集激情的主要事實,描繪各種性格,選擇社會上主要的事件,結合若干相同的性格上的特點而組成典型,在這樣做的時候,我也許能够寫出一部史學家忘記的歷史,即風俗史。”他的《人間喜劇》展示了19世紀上半葉法國社會生活的畫卷,被稱爲法國社會的“百科全書”。
一般往往把文學史、藝術史或是思想史以世紀做為分段的標準---如16 世紀、17 世紀、18 世紀,並各賦予特性,如16 世紀是宗教革命時代,17 世紀是科學革命時代,18 世紀是啟蒙運動時代。其實每一世紀並不單純地被一種思想運動或文藝風格所支配,思想或風格往往是跨越世紀的,也在不同的世紀建立起承襲的脈絡關係;或是在一個表面上看起來風格一致的時代中,找尋宣告下一個思想運動來臨的蛛絲馬跡。 如果以某一世紀中,眾所周知的思想精神或文藝風格,來代表該世紀的藝術及知識生活,那是極容易抹煞社會的複雜性。
所謂的時代思想風格乃是與歷史、政治、社會,甚至於經濟的因素,密切地配合。無可諱言,排斥啟蒙運動早在18 世紀已開始,且愈演愈烈,於1770~98 前浪漫主義時期匯聚成一股力量。浪漫主義不論是活動的或是靜止的,其實早已存在於某些十八世紀藝術家的心理了,同時也是深深地植根於巴洛克藝術裡,啟蒙運動主張個人權利和價值,奠下個人主義哲學基礎。浪漫主義者將之提昇為主觀主義,反對理性主義,頌揚感情為一切真埋的來源。而十九世紀中葉寫實主義之誕生,其目標乃在於欲完成在浪漫主義裡已經顯示出來的返回實在的努力,吸收了追求社會,人生的〝現實〞的精神,而希望把社會和人生的〝真相〞表現出來。
人類歷史的每一個階段,皆有它獨特的時代意義,要真正對某一時代下一個價值的判斷是很難的,即使可以,一定要就當時的歷史背景來作標準。歷史是延續不斷的,我們所謂的<現在>只是歷史長河的點滴,我們的生活就是歷史,也帶有歷史的複雜性質。能多接觸歷史體會到歷史事物的複雜性,就能學到從更多的角度來認識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