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回憶前塵往事,讓我的人生觀有所突破的,是跟一位老師有關,我至今感念他。當時修老師的<中論>課程,期中報告一直無法通過,不論如何修改,他還是退回我的報告,而且總是講同一句話 : 妳還是不懂什麼是<>!後來他給了我一份英文原稿,把報告改成翻譯,年輕時代自視甚高,覺得簡直是奇恥大辱,所以嘔心瀝血,焚膏繼晷完成那份翻譯,其中談到<空是捕魚之筌,一旦證得空見即須捨棄>

 

兩個有關<空見>的例子,我至今記憶猶新:                                                    

 

(一)巴利藏經說到建造一個筏以渡過猛烈奔流的故事,當渡河後筏即被拋棄,而旅行者也繼續他的旅程。<>的觀點如同<>,當渡河後(亦即有所證悟後)就應被丟棄。在中部藏經中也有這麼一句話<即使你們的觀點是純正的,仍不要依戀它>

(二)一個工人答應<沒有工資>而仍願意完成工作,其實是很弔詭的一件事,因為它所要求的工資就是<沒有工資>,也就是說這個工人仍有所求。

 

那時候還讀了一篇很難的<中論序>,是僧叡所作,僧叡發揚鳩摩羅什的大乘空宗思想居功厥偉。<中論序>中有一段話我非常喜歡,至今可以朗朗上口:

 

<偏悟起於厭智,耿介以之而致乖,故知大覺在乎曠照,小智纏乎隘心。照之不曠,則不足以夷有無一道俗。知之不盡,則未可以涉中途泯二際。道俗之不夷,二際之不泯,菩薩之憂也。是以龍樹大士,析之以中道,使惑趣之徒望玄指而一變,括之以即化,令玄悟之賓喪諮詢於朝徹。>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心器小未能通觀全局之人厭離世間,揚棄三界如火宅;而有志求道者,以為有彼岸可求,有涅槃可得。但當他們接觸到中觀的核心思想(玄指),當下就安死處順,哀樂不入(即化);談玄說理者(玄悟之賓)再也不談莊子(朝徹乃莊子<大宗師>)

 

某人自從最近見過一僧一俗,老喜歡跟我談易經,談人情世情,讓我回覆得很辛苦,還叫我去讀<梅花心易>,我哪有某人的才情呀!所以作出結論如上。

 

01qt5.gi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