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的官員究竟在說什麼啊?諸如「我是最大的出氣筒」、「父親節吃個飯過份嗎?拜託喔!」你們看到人民的苦難了嗎?民意如流水可以載舟,但也可以覆舟啊!

  周朝時宋國發生重大的水災,魯莊公派人去慰問。宋公子御說承受父命接見魯國使者表示:「孤實不敬,天降之災,又以為君憂,拜命之辱。」意思是說因為我這個國君的不敬,所以上天降下了災禍,又使得貴國的君侯憂慮,這是我們覺得很抱歉的,就此拜受了貴國君侯的賜問了。

 

魯國的大夫官臧文仲知道了這一番話。就說:「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意思是說從前夏朝禹王、商朝湯王每每歸罪自己,所以他們的興起很快速;亡國的君主像夏朝的桀、殷朝的紂往往歸罪別人,所以他們的亡國是很容易的。而公子御說以天災引咎有恤民之心,所以宋國也將要興起了。

 

論語泰伯篇孔子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周公最講求不驕不吝,他的兒子伯禽受封將赴魯國時,他特別告誡伯禽:「我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他先說自己如何待人接物,雖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然後訓示伯禽不可以魯國而驕傲,又接著勉勵兒子:「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之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貴,人眾兵強守之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表達了君子的謙謙之風。

 

  強勢如一代梟雄曹操在短歌行裡都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之句,不但頗為推崇,言下也頗心嚮往之。古時候讀書人掛念著國事天下事,為了一展抱負,常就拋開一切,許以驅馳在所不惜,諸葛亮在<前出師表>裡說自己因有感於劉備三顧草廬,「遂許先帝以驅馳,…。受命以來,夙夜憂勤,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梁武帝在位時,有一位名叫賀琛的大臣上書談四件事情,其中第二件是批評當時社會風俗侈靡,武帝看了大怒,立即召來負責記錄的官員,口授斥責賀琛的敕命,對賀琛所提意見逐條予以批駁。

 

  針對賀琛的第二條意見,梁武帝把自己如何勤勞節儉說得非常具體,他說自己已經30年不過夫妻生活,居住的地方狹小簡樸,不飲酒不喜音樂;三更就開始處理政事,如事情少中午處理完,事情多則太陽偏西才能吃飯。一般而言一天只吃一頓,生病的時候也有一天吃兩頓的。他還提到自己的腰圍以前有“十圍”(兩手合拱的長度為一圍),因為勞碌瘦得只有兩尺多,還特別說明,以前用的腰帶還在,可以證明他的話句句屬實。梁武帝是在向人們表白:我就是為了救眾生於苦難才這麼做。

 

  其實梁武帝是個不平常的人物,是個蠻值得探討的皇帝,他為什麼大為震怒呢?因為他以帝王之尊的確過著刻苦刻儉的生活,他自問難道我還不夠節儉嗎?這就是他震怒的核心,所以才做了涉及私生活的辯駁,但是個人的節儉和社會侈靡是兩回事啊!而賀琛是憂國憂民,可以說他們兩人完全沒有交集 .  

 

  毛澤東喜讀史,我覺得他對梁武帝的批語很值得省思。毛澤東的評語是這樣的:「蕭衍(即梁武帝)善攝生,食不過量,中年以後不近女人。然於智自雄(妄自尊大的意思),小人日進,良佐自遠,以至滅亡,不亦宜乎。」也就是說毛澤東認為梁武帝是一個妄自尊大的君主,讓小人鑽了空子,賢能的輔佐大臣都離他而去,其敗亡乃勢所必然。

 

  宋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眾所皆知;明東林書院顧憲成所作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不是大家朗朗上口的嗎?難道說換了位置真的腦袋就不一樣了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