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軟絮草在空氣中紛飛飄揚著,女孩們的輕聲呢喃也在空氣中迴盪,瑪麗梅季耶黑的愛情就此揭開序幕。時序回到1560年代,在法國的新舊教紛爭中,瑪麗梅季耶黑和亨利吉斯心屬彼此,但蒙彭席耶家半途殺出,使瑪麗不得不屈服於她無法主宰自己命運的宿命,嫁給該蒙彭席耶家之菲利普。

前幾天看了2010年法國老導演貝特杭塔維涅改編自拉法葉夫人作品《蒙彭席耶王妃》的電影《公主與她的情人》。除了具備有宮廷戲的華麗佈景和服裝,優美的攝影取景和一票俊男美女的組合以外,也不乏反戰理念的傳遞和女性自覺的意涵,算是一部可以咀嚼回味的電影。

我想拉法葉夫人是言情小說的鼻祖吧 ! 這部片子算是少數勝過原作的電影了。雖然片中對於原著情節有大幅度的修改,但是塔維涅耐心地在繁複的場景裡,細膩描繪男女人物幽微變化的心路歷程,電影裡最後的那一封信,讓拉法葉夫人沁人心脾的文字適時地流洩而出,也發酵出紅塵男女不純粹的癡迷與不浪漫的算計,有如一帖愛情的解毒劑---「沒有恆久不變的激情。」「愛情沒有永恆,只有幻覺。」

很明顯這是一部以愛情為主軸的電影,但是我特別感興趣的是它的歷史背景,片中16世紀的法國宗教戰爭只是作為陪襯,卻反而不會有一般大史詩劇中語焉不詳的通病,而是在一幕幕有如圖畫的歷史場景中,展開了男女情愛的緩慢敘述,不鬆散也不沉悶。如果對於16世紀的法國聖巴托洛繆慘案及三亨利之戰有所理解,看這部片子是很賞心悅目的。

法國的統治家族先後為:加洛林家族---卡佩家族---瓦盧瓦家族---波旁家族。

加洛林家族中最有名者為查理一世(查理曼大帝),西元800年被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後來帝國分裂,其中西部王國成為今日法蘭西的雛型。

卡佩王朝的腓力二世曾多次挑戰金雀花家族(英格蘭的安茹王朝,因亨利二世的父親喜歡在頭上戴金雀花乃得名),以擴張王畿,是英格蘭的獅心王理查最大的敵人。

後來卡佩家族絕嗣,貴族為排斥英格蘭的金雀花家族入嗣,而迎立卡佩家族的遠支瓦盧瓦家族入嗣。最後亨利三世被狂熱的舊教人士刺殺身亡,新教的亨利四世即位乃波旁王朝的開始。

法國君主專制制度全面確立是在瓦盧瓦家族法蘭西斯一世統治時期(1515---1547在位),其時法國經濟繁榮,國庫日豐,法蘭西斯也在和教皇的鬥爭中獲得重大勝利,法王有教會自主權和任命法國高級教士的權力。法蘭西斯號稱<騎士國王>,他喜歡在眾人面前炫燿自己,常常馬不停蹄巡視全國各地,向歡呼的人群高喊<我的朋友,我忠實的朋友們!>甚至晚年病入膏肓時,還讓人抬著他遊歷他所居住的城堡。

地理大發現後,歐洲發生了價格革命(Price Revolution),西班牙人入侵美洲,掠奪大量貴重金屬---主要是黃金白銀輸入歐洲,物資並未增加但是人口增加,以致商品農產品產量不足,物價急遽上漲,尤其是糧食價格,因此各國財政惡化不敷支用形成政治危機。而此時的法國深陷宗教戰爭的泥沼中,北方的多數派天主教徒和南方的少數派新教徒勢成水火,多次兵戎相向。

胡格諾派(Huguenot16---18世紀)是喀爾文教派的一種,在政治上反對君主專制,胡格諾派的貴族份子企圖對抗專制王權,恢復以前的獨立地位,並想在宗教改革中沒收天主教會的教產以自肥。就在這種政治經濟宗教錯綜複雜的糾葛中,15623月天主教領袖亨利吉斯率部經過瓦西鎮聽到胡格諾教徒唱讚美詩,令手下殺死新教徒20多人,傷者也有100多人,此慘案引發了長達30餘年的內戰,專制王權削弱。

亨利吉斯就是所謂<帶刀傷的亨利一世·德·洛林>,他是第三代吉斯公爵(15501588),就是電影中女主角瑪麗心之所繫的人物,激情狂放。歷史上他是聖巴托洛繆之夜大屠殺的主要策劃者,也是「三亨利之戰」(亨利三世,亨利吉斯,亨利˙納瓦爾)的中心人物。他希望自己能登上法國王位,也在巴黎民眾中逐漸積累起很強的聲望。他與瓦盧瓦的瑪格麗特公主(暱稱瑪歌)之間的愛情故事也是一些文藝作品的主題,但是他倆的戀情並未開花結果,瑪格麗特公主後來在母后凱瑟琳的安排下嫁給了新教首領亨利˙納瓦爾。

凱瑟琳˙麥第奇從義大利嫁至法國,引進飲食、藝術、化妝品工業、審美觀等義式文化。她深沉聰明,是少見的博學皇后,尤其懂得占卜及藥草學。她前後輔佐三個兒子繼位國王,並以母后地位攝政,這期間法國的宗教衝突越演越烈。15601574在位的查理九世是一個軟弱的國王,完全受凱瑟琳控制,站在天主教徒的立場上反對胡格諾派。在1572年接受母親的慫恿,允許亨利吉斯策劃了1572824日的聖巴托洛繆之夜大屠殺。

凱瑟琳一手安排自己的女兒瑪歌和亨利˙納瓦爾政治聯姻,表面上是為了教派團結,實則暗藏殺機。當大批南方新教徒成群結隊來到巴黎參加婚典時, 1572824日,那一天正是法國的節日聖巴托洛繆日,巴黎的天主教徒掀起了對所有新教徒的大屠殺,史稱「聖巴托洛繆之夜大屠殺」,據說當時死難者的屍體堆積在河裡長達數月,以至於沒人敢吃河裡的魚。(法國作家大仲馬以此為題材寫下了小說《瑪歌皇后》,但也有人將此書與《三劍客》對照,認為並非大仲馬作品,根據這本小說亦拍成同名電影。)

查理九世的弟弟安茹公爵亨利在1573年獲選為波蘭國王,但他只在波蘭待了6個月;1574年其兄去世後,他就放棄讓他感到不自在的波蘭王位,回國即位為亨利三世(15741589在位)。電影中有一段他學習波蘭語的搞笑畫面,他也喜歡瑪麗,但歷史記載他有同性戀癖好,所以一直沒有子嗣,繼承問題一直懸而未決;妹妹瑪歌的丈夫亨利˙納瓦爾是法統上的繼承者,但亨利˙納瓦爾是新教的首領,以舊教(天主教)為主的法國,怎麼可能接受一個新教國王 ?

因此當亨利吉斯欲召開三級會議討論時,其實極可能自立為王,亨利三世乃邀他在房間會面,亨利吉斯一向瞧不起亨利三世,所以毫無戒心進入房間,被一擁而上的侍衛刺死。暗殺雖然成功,但亨利終究無法擺平來自巴黎的舊教徒反抗,事件過後沒幾天,凱瑟琳病逝,隔年亨利三世也被狂熱的舊教人士刺殺身亡,新教的亨利˙納瓦爾即位為亨利四世,頒布代表宗教寬容的文件---南特詔書(Edict of Nantes),結束了法國殘酷內戰,樹立了將近百年的太平富強之基礎。

《公主與她的情人》電影中還有一幕很浪漫的場景---瑪麗和查班在星空下展開一席關於占星學的對談,查班雖然嘲笑當時貴族迷信星座的無稽,但也說出星象冥冥中維持著萬物平衡的話語。

西方占星學主要傳承於古希臘、羅馬時代,在文藝復興之前主要為皇室及教廷服務,隨著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方典籍文物被破壞,直至文藝復興時期才重新獲得青睞,演變成解答萬事萬物現象的通識學問。天文學家往往同時也是占星術士。如克卜勒雖然不相信天體的位置可以用來預言地球上的事物的發生,但他相信天體對地球上的事物的影響。伽利略發明望遠鏡後,天文學和占星學的道路才徹底分開,成為民間方技及神秘學的支流。但是,我們現在還是能感受到占星學的魅力。

picx_fpfr7159997521.jpg 

~~帶刀傷的亨利吉斯~~

129748211568.jpg 

picx_fpfr7159997503.jpg 

~~亨利吉斯與瑪麗梅季耶黑

280px-Massacre_saint_barthelemy.jpg 

~~聖巴托洛繆之夜大屠殺~~

220px-KatharinavonMedici.jpg 

~~凱瑟琳˙麥第奇~~

200px-Henri_duc_de_Guise.jpg 

~~亨利三世~~

picx_fpfr7159997501.jpg 

~~電影中的亨利三世~~

picx_fpfr7159997513.jpg 

~~查班與瑪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