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兩天特地去查了「媚俗(kitsch)」,此字衍生自德文。在英文字典中,其意義是「只有很少價值或沒有價值的文學或藝術」。在二十世紀初,「媚俗」是個令人恐慌的新現象,藝術原本應有其純粹價值,但所謂的「媚俗」的強大複製能力,使藝術的原創力不再神聖不可侵犯。

 百年之後, 在二十一世紀初的現在,媚俗已經不再是現象而是現實,它不斷改變流行面貌但本質不變,藉由大量製造與快速的傳播,成為滲入大眾生活體系中的文化品味,在藝術的領域中其實它已經是主流了。

 但是現在「媚俗」卻常被用在批評討好大眾、為了商業考量扭曲原意的作者和作品,有時也用在批評討好人民的政客,或任何迎合群眾的行為。但是為人所疏忽的另一面,「媚俗」其實也涵蓋了「被看見」與「不被看見」的問題,不少人的行為究竟有沒有朝向炒作之路而行,甚至趨近於媚俗,唯有當事者自己內心最為清楚。人總是不能脫離社會而獨存,所以註定了要承受<媚俗>的重壓,以及飽嘗媚俗的屈辱。

1.bmp

 untitled.bmp  

~~~大陸音樂人雪村的嬌妻俞晴曾經手中拿著乞討的飯碗,在馬路上攔車乞討。她的部落格裡的文章《乞討?錢還是愛?還是都要?》寫道 :「我做過一個關於命運的夢,我向別人乞討自己的命運,卻發現原來命運如同攢錢一樣,就算是水滴石穿吧。」~~~

http://www.nownews.com.tw/2009/12/30/162-2552544.htm

「媚俗」(kitsch)也是米蘭‧ 昆德拉(Milan Kundera)名著<<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書中一再論述的主軸,米蘭‧昆德拉借薩賓娜之口憤怒地喊出了:<我不是反對共產主義,我是反對媚俗!>

 按照昆德拉的解釋,任何人只要顧忌到公眾的存在,而不是依從本心行事,就不免陷入媚俗的泥淖。因為媚俗,人們就往往以公眾意志代替個人追求以迎合整體的價值取向。因此出現整個價值判斷體系的失重,人類所賴以生存發展的動力之源,就變得無所著落,變成了不能承受之輕。

 昆德拉也在另一本著作《笑忘錄》中說,只要寫作者心中預設了讀者的存在,寫作就成了一種強權,這難道不是另一種媚俗?依此邏輯,昆德拉本身的著作又何嘗不是一種媚俗?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裡的女畫家薩賓娜,由於父母的逝去而滿懷對於甜蜜家庭的幻象。於是,她跟在紐約所遇見的喜歡她的老夫婦一起住在鄉下的房子,她以為她愛這對老夫婦,其實她愛的是一個很通俗的家庭形象,這就是薩賓娜的媚俗。

「媚俗」讓我們看不清事情的真相,但是又有多少人能逃脫「媚俗」的牽制?大部分人都會想像有一天披上純潔的婚紗,舉行一個浪漫的婚禮來歌頌自己神聖的愛情,從此過著幸福的日子。其實大多數的戀人,最後都會分手。即使結為夫妻,真正敢於大聲宣告自己很幸福的其實寥寥可數。

昆德拉揭示了人類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但他並無力解決這個問題。不管是國家歷史或個人生命都只有一次,沒有綵排,沒有草稿,我們不選擇媚俗,又能選擇什麼呢?反抗媚俗的決心和勇氣難道不是另一種更大的媚俗?學院門牆之內的學者們的吶喊正表示了他們也想被看到,被聽到,媚俗是不可避免的,我們無可選擇又必須選擇,我們反對媚俗又時時刻刻都在媚俗。

在一個社會中,那些受到廣泛認同的被稱為「主文化」,以別於那些較少數人認同的「次文化」。階級不同、宗教信仰不同都會使思想和行為產生差異,從而形成不同的「次文化」。語言、行業、年齡等,也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行為習慣,從而形成某個小圈子特有的生活方式,產生了不同群體的「次文化」。

80年代的日本,物質生活充裕卻反而使年輕人在精神上十分空虛,以至於校園內蔓延著叛逆的情緒,尾崎豐就在這種環境中嶄露頭角,他向成人世界發起了大膽的挑戰,整天抽煙喝酒胡鬧,然後將這種體驗加上動聽的旋律或是激烈的搖滾節奏真實地唱了出來,那些直抒心中困惑的歌曲很快贏得了同齡年輕人的共鳴,尾崎豐成為<一個時代的歌唱者>,被稱做是<尾崎豐現象>。當他在1992年以26歲之年輕身影過世,4萬名追隨者在東京護國寺為他舉行了追悼大會。隨著他的猝死,歌迷對他的熱情仍在不斷持續擴大,人數比起他生前呈倍數成長,而一直到現在,他的忌日仍然有崇拜者到他墓前獻花。  

~~~年輕叛逆的尾崎豐~~~

代表性的日本流行次文化,如頭髮染得五顏六色,配上臉部誇張的化妝和穿著打扮的「視覺系」, 90年代大大流行的109辣妹,最初被日本人視為怪異的歌德蘿莉風裝扮,在媒體的爭相報導,還有Cosplay活動推波助瀾下,原本被當成地下文化的龐克生活,漸漸浮上檯面,自成一格。直至現在,東京看似不停地變動,但從某方面來說,卻也是一種永遠不變。也就是說媚俗文化是東京的文化主流,被說成是次文化,其實卻是一股潛在的主流。

90年代初期影星周星馳是所謂「無厘頭文化」的佼佼者,青少年一時趨之若鶩。他們交談的方式和內容往往讓人摸不著邊際,但不具殺傷性,是一種較為低調、消極地向社會表示不滿的途徑。這種不依照邏輯和因果關係的「無厘頭文化」,形成一種青少年交談和表達的獨特方式,直到現在也並未完全消失。

面對電腦年代的來臨,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成為影響力最廣泛、最深遠的一種青少年次文化。在電腦資訊傳播下的虛擬世界中,「真亦假時假亦真」;所謂「網上無階級,網上無疆界,網上無真意,網上無介懷」。依近年來的演化趨勢,虛擬現實其實已經不僅僅是青少年次文化,反而是社會主流文化,媚俗已經不再是現象而是現實,如果無法認知這個現實,無法箝入這個世代,也就只能一人踽踽獨行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