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移情作用往往可以撫慰生之悲愴,當一個人忘卻自我沈醉在某一事務的那一瞬間,聚精會神以至於物我兩忘,思考暫時失去作用,彷彿置身於另一個世界。

 

維梅爾名畫 : 編織的女孩

3.jpg  girlhu.jpg

 

                                                                      電影《編織的女孩》海報

book_s20050418110101isbnb9573321327.jpg 

 

根據雷內小說改編的電影《編織的女孩》, 故事描述文靜內向的美容院小妹-碧翠絲,擁有一股不可思議的活力和令人片刻駐足的光彩,有一天在海邊邂逅了大學生,兩人相戀、同居,但知識的距離令她平庸,階級的差距更使她顯得卑微,他心中永不停歇的焦慮及對現實世界反覆的抗拒,在在宣告他無法無視他們之間社會階級和價值觀的巨大差異,因而宣告分手。從此碧翠絲抑鬱寡歡,待在療養院以終。電影以慢慢織就的戲劇張力,從起針到收線,命運的幸與不幸、人性的卑微與強勢、生活的真實與虛假,全都交織穿梭在編織的女孩身上,赤裸呈現出人在社會價值觀,以及階級束縛之下的困境。

 

片中女主角默默接受命運所帶來平淡的歡樂和失意,她不是不知道悲喜,只是維持內在的寧靜是她唯一賴以維生的力量,被愛情否定後,她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編織變成解放感情的工具,幫助她擺脫實在世界的枷鎖,跳出到可能的世界中去避風息涼,活在一個純粹的精神領域裡,單純地只做一個編織的女孩。

 

丹麥哲學家齊克果把人生分為審美、道德以及宗教三階段,審美階段即追求感官滿足,若晉升到道德階段則行為完美,但也往往出自於外在規範或自我克制,有可能壓抑天性而陷入痛苦,最後的道德階段則已經掙脫塵世網絡,獨自站在曠野與上帝對話,在歷經人生的苦痛後感受極樂 . 齊克果在25歲時選擇神學而不得不放棄初戀 , 他說 :「她選擇了哭泣 , 我選擇了痛苦 .」但是,齊克果一生的寫作都是為了樹立一個悼念愛情的里程碑。

 

作曲家馬勒大部分的作品深切刻劃人類的情感及大自然的聲響,他說:「交響曲必須得要像這個世界一樣無所不包」。馬勒本身的精神世界是一連串的衝突與掙扎,所以他無法停止生命意義即存在價值,死亡與愛情等問題的思索。而第四號交響曲則是表達人間天堂的幸福感動,他在第四樂章標識:「We Enjoy Heaven's Delights」,他用了女高音輕柔地演唱最末樂章「天國之歌」,唱出孩童般對於天國純真的想念,安詳柔和。他希望藉這首交響曲表達從成人的自我意識,朝向天真童心的自我發現,聽者不只是感受到純潔如天使歌唱般的美感,更啟發出內在性靈的觀照和醒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