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捕手是大家所熟悉的小說,還曾經被編入高中英文教材。故事主軸很單純,作者沙林傑是以第一人稱的描述觀點來創作此書。
荷頓是個叛逆的16歲少年,剛遭遇學校退學處分的他,在對於所處的環境感到失望,毅然決定到紐約這花花世界中尋找自我,獨自在紐約街頭晃蕩了三天兩夜。小說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外界的人事物快速地穿梭來去,他最受不了的是成人世界的虛偽和矯情,在他憤世嫉俗的言語中,讓你看到了他對社會的不滿,多次使用「虛偽」來形容他週遭的人、事、物可看出他對成人世界的不屑。但他卻有個非常浪漫的夢想,在一片廣大的麥田裡,有那麼一群孩子們在狂奔嬉戲著,他希望能當一個守護者,當孩子們跑著跑著靠近懸崖時,拉他們一把,守護著他們讓他們遠離危險。
荷頓生活在虛偽複雜的社會是令他感到孤獨和痛苦的原因,而且還不斷地受到新的傷害,這一切都是源自他那顆最純最熱的愛心。荷頓喜歡小孩,熱愛親情,也憐惜小動物,當他看見湖中的鴨子時,又會擔心牠們過冬的問題,他就是這麼一個複雜而又可愛的純真少年。
他說:「我可以整天整夜讀著孩子們的筆記本,不論是菲碧或者是任何其他孩子的,他們總是讓我笑破肚子。」當然在他心目中,弟弟艾利和妹妹菲碧,是純真孩子中最純真的。荷頓那麼渴望一切不改變,是因為他要菲碧永遠不長大,他懼怕失去純真,懼怕被社會影響成他最痛恨的樣子,在百般虛假的環境中,他出淤泥而不染,沙林傑在這個地方塑造出蓮花的意象。
荷頓在街上漫遊時,原本很洩氣,有一件事讓他開心起來,就是一個唱歌的孩子。
「一個孩子跟著父母,孩子走在人行道和街的銜接處,他好像要走成一條直線,孩子們都喜歡那樣,一邊走一邊唱著哼著,他唱的是:『如果一個人抓到穿過麥田的人』,他的聲音很美,也唱得很高興。儘管他父母自顧字說話不管他,街上車子從他身邊噗噗響的衝過去,煞車發出吱吱的尖叫聲,他卻一邊走一邊開心的唱歌。我因此感到開朗,不再那麼洩氣了。」
荷頓的開朗起來是由於受到這一個天真無邪,不虛偽,不做作的小孩無心地在哼著歌的影響。其實<如果一個人抓到穿過麥田的人>(If a body catch a body coming through the rye)的歌詞原由蘇格蘭詩人羅伯‧彭斯(Robert Burns,1759~~1796)所作,首句原為<如果一個人遇到穿過麥田的人>(If a body meet a body coming through the rye)。
沙林傑故意將<遇到>(meet)改成<抓到>(catch),應該是整篇故事關鍵所在,其用意在於將荷頓塑造成救苦救難慈悲為懷的美國觀世音菩薩(American Avalokitesvara)。
<抓到>與<遇到>的差別在於荷頓的下意識的悲願,他被小孩子的無心所觸發,感覺突然間陽光自烏雲中射出。如前所述,他最渴望的是當一個「麥田捕手」:
「我一直在想像著有許多小孩子在一片偌大的麥田裡玩著種種遊戲。有上千的小孩子,同時又沒有人在旁邊…我是指除了我以外沒有大人。而且我還是站在一個危崖的邊上,我所要做的是,我得抓住每一個跑向這危崖邊去的小孩子,我是說如果他們不知道這是懸崖而跑了過來的話,我就從一個地方出來抓住他們。這就是我成天想做的工作,我只是想做一個麥田裡面的捕捉者而已。」
荷頓在意識上自詡為解救迷路之人的救世主,他要在麥田中作一名捕手,幫助每一個鄰近懸崖邊緣的孩子,懸崖是一種象徵,鈴木大拙說「懸崖撒手」乃是開悟前的最後階段,「撒手」意指以一種冒險的精神勇氣投入一個未知領域,這個未知領域是觀念作用讓位給生活體驗的地方;事實上,「撒手」對於眾生來說是最難做到的,唯有在我們絕對相信只有此路可行而別無他途的時候,才能辦到。「撒手」之後則是開悟的階段,開悟者躍過生死岸頭,從此岸躍入彼岸。沙林傑在此成功地營造出佛陀的意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