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悲慘世界

去看了悲慘世界》。

小說《悲慘世界》於1862年發表,背景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1832年巴黎共和黨人起義。歐洲在維也納會議後,上下階層對立,陷入混亂之中,好像正睡在一座將要爆發的火山上,革命的風暴已然颳起。

1830年的革命對法國的歷史而言,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事件,在各省還未知道發生了甚麼事之前,巴黎已經成立了一個法國的新政權。這次革命是由民主主義者策劃和發動的,「被王冠遮瞎了眼睛」的查理十世退位逃亡,巴黎新興資本家擁護王室遠支中一位贊成民主自由的路易腓力為王。

雖然路易腓力到處與人民握手,不時抱抱天真無邪的小孩,看起來像是隔壁的阿桑,還因此嬴得了「平民皇帝」的美譽,但對於沒有選舉權的人起來要求改革,他卻說出「趕快發財即有選舉權」的話,終於在1848年二月被迫逃亡,路易拿破崙(拿破崙的侄兒)當選總統,是為「第二共和」。

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1798 ~ 1863﹞的「自由領導人民」﹝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是描繪在 1830 年 7 月「光榮的三天」裡,巴黎有產階級加入了大學生和無產階級奮起反抗政府、反對查理十世的行列,德拉克洛瓦並沒有參加 1830 年的革命運動,但他是國民衛隊的成員,曾有認為說他把自已畫成在自由女神右側的人物,一個頭帶高帽、手持長槍的青年知識份子,不過現在已經確定他是個熱情的共和主義者---埃提恩努.阿拉各,並非畫家本身。

雨果大致上是生活在這樣的年代,雖然雨果在《悲慘世界》中也呈現出勞工階層在社會上的地位及悲苦,但並非寫實主義小說,因為參雜太多情感因素,太過戲劇化以及浪漫成份在裡頭。例如:芳婷在悲苦情況下竟遇到市長M.Madeleine的幫助並扶養其女兒Cosette。現實主義是客觀觀察下的產物,《悲慘世界》應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作品。

雨果說過:「一切制度規章都是假的,只有獨特性才是真實的。」所以他對社會的法律、道德習俗提出了嚴厲的控訴。但是最為突出,貫穿在他整個創作中的一種思想,即是用愛、善良、仁慈去改造社會。他也曾自稱「這是一部宗教作品」主教以及後來的麥德連市長,便是雨果中心思想的化身。電影中休傑克曼以美妙的歌聲、豐富的臉部表情為雨果的宗教情操做了完美的詮釋,精采!

悲慘世界  

這個畫像出自雨果1862年的原著中,由艾密爾·貝亞德(Emile Bayard,1837年-1891年)所繪製的插圖。  

自由領導人民  
  

查理十世  
  

路易腓力  

 

 (二) 巴登夏日

 重讀《巴登夏日》。

《巴登夏日》(Summer in Baden- Baden)最初以英文出版,發行量極小。作者列昂尼德·茨普金(1926—1982)是一名醫生並非職業作家,所以這本書原先不爲人所知,直到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年-2004年)無意中在倫敦查令十字路一家書店門外擺着的殘破的舊平裝書堆裡翻尋時,看到了這部作品,驚為天人而竭力推介,因而有了各國文字的譯本。

桑塔格說 : 「如果你想僅僅通過一本書便體驗到俄羅斯文學的深刻與力量,讀這本吧;如果你想僅僅通過一部小說就讓靈魂變得更堅强、對感情的理解變得更博大,也讀這本吧。」

茨普金酷愛小說詩歌,即將完成醫學院學業的時候,曾考慮過棄醫從文,但直到 1969年他四十多歲博士論文答辯通過時,加了薪生活過得去了,才能夠重新拾筆寫小說。眾所周知杜斯妥也夫斯基是個賭徒,贏了錢「他覺得自己站的很高,甚至看不見地面了,一切都籠罩在白雲之中,而他正踩在雲端」,而當連續輸錢時則不斷拿值錢的東西去當,甚至犧牲妻子安娜的嫁妝,但隨後在安娜面前的懺悔又是個聖人,杜氏在善惡之間摇擺態度正是寫出優秀作品的動力。

《巴登夏日》是依據安娜對其丈夫的個人回憶,將杜思妥耶夫斯基夫婦1867年離開彼得堡的行程做了一次「文學想像」,應該說茨普金「神入」其中,由於對杜氏的熱愛,他平常就會臆想陀氏的生活,將自己的生活與之相聯繫,因此寫出這麼深邃的作品。

徜徉於記憶中的場景,猶如一把解剖刀,將自我割裂成鏡子碎片,反射着卑微的人生和那若有若無的夢境……多麼想要超越,多麼想要逃離,不停的奔跑、奔跑……逃到自己沒到過的地方,逃離很多事情;然而目睹烏托邦一步步的崩毀,發見時間與現實之本質的悲劇性,也唯有以不妥協之姿穿梭在經典之間,佇足與凝視……愈來愈確定文字是一種療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