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的虞美人草開宗明義就描寫了宗近一和甲野欽吾在京都登比叡山時的旅行跫音 :

「京城春色易作詩,七條橫貫至一條,柳色如煙亦似霧,窺探白布擊溫水,數盡高野川河灘,遙遙路沿北蜿蜒……」

而他眼中的比叡山是這樣的 :

「山中但見昔日的翠痕年年身染,充滿兩百個山谷,充滿三百個神輿、充滿了三千個惡僧,而且在樹間葉隙,盡是三藐三菩提佛。茂盛地聳入雲天的,是傳教大師以來的杉樹。」

傳教大師最澄和弘法大師空海是一起渡海到中國的遣唐使,前面曾談到弘法大師的「四國遍路」;傳教大師則是創建了比叡山延曆寺,後來的日蓮、親鸞都曾受到其傳統薰陶,粹取精華,而後開創新宗派,因此比叡山可以說是日本佛教的核心,其宗派是天台宗。其名稱以天台宗集大成者智顗所住之天台山名而立。天台宗教義乃依法華經完成,大乘佛典中法華經》的華麗譬喻以及不可思議神通力在宗教文學上一直是很被讚頌的。

鳩摩羅什將此經譯為《妙法蓮華經》,「妙指的是此經所宣說的教法,蓮華」則是比喻,梵文原意是白色的蓮花,蓮花根部被埋在泥沼中,但卻開出不被污泥所染的美麗花朵,人也正因存在於汙濁的環境中,才因此更嚮往創造出美麗的事物。關於鳩摩羅什,今日一些比較通俗,大家可以朗朗上口的佛偈,例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就是他的譯筆,《金剛經》雖有眾多譯本,最為傳誦的也是他的譯本。

早期佛典都是紀實性的,而虛構是大乘佛點的共性,法華經》最突出的特點便在於此,以譬喻的方式插入故事並不注重情節的完整性,而是追求說理的透徹,絕大多數篇幅都是佛語弟子們的問答,理論色彩濃厚而情節淡化。

但是《法華經》卻又有著魔幻神奇色彩,如<見寶塔品>描寫有七寶大塔從地湧出,在空中發出大音聲讚嘆佛說妙法,尤其對客觀時空的超越,以王舍城佛陀法會為基點,以佛說法為中軸,時空不斷轉換,前是因緣、未來佛國、娑婆世界……一一演示,然中心不亂。

另一方面,法華經》在同一故事中,常有不同場面,但不同時空場景的轉換,卻並不另分章節,也無任何多餘的交代,而是類似電影剪輯中的蒙太奇式的直接切換,由於作品整體的神奇性,這種直接切換並不顯得突兀,反而更增強其魔幻神奇色彩。

有名的<法華七喻>是這樣的 :

1.《譬喻品》中之火宅喻講有一間房子失火了,父親權巧的向他們說:「孩子們!趕快到屋外去!外面有漂亮的羊車、鹿車、牛車,可供你們玩耍。」孩子們於是迫不及待,爭著衝出火宅而得救。長者非常歡喜,賜予每個小孩一輛七寶裝飾而成,安穩舒適的大白牛車。

2. 《信解品》中之窮子喻的故事,離散多年的兒子被富有的長者認出,但是兒子早已忘記父親與家鄉,內心十分自卑害怕而抗拒。長者於是脫下一身華服,換上破爛的乞丐裝,親近自小走失的貧窮兒子,以二十年時間觀察兒子,見他擺脫自卑感、提起自信心後,便召集眾人宣布找回兒子,將偌大的家業傳予他。

3. 藥草喻品「藥草喻」也叫做「雲雨喻」是佛陀世尊以大雲雨喻佛法,以藥草卉木喻眾生,說明眾生的根性不同,但在法雨普降時,他們都會依各自根性各得其所,人人受益。

4.「化城喻」的內容是說有一個人帶了大隊人馬,到某個充滿財寶的地方去尋寶,因為路途遙遠,乘騎者到了半途已是人仰馬翻,導師乃在不遠處幻化一座城市,鼓舞大家前往。「化城喻品」第五十七偈頌是非常有名的「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是鳩摩羅什灌注他個人大願所譯出的。

5.五百弟子授記品「衣珠喻」大意是有位醉漢的親友,怕醉漢將來生活潦倒,無所依靠,因此偷偷的在醉漢的衣服裡,藏了一顆明珠,希望讓醉漢將來能有所依靠。可是,醉漢自己並不知道擁有一顆寶珠,認為自己很窮,生活困難,到處求人,討飯度日。

6.安樂行品「髻珠喻」宣講轉輪聖王欲以和平之法統一各國,消除世間痛苦。但是各國君王對他執戈相向,最後他們皆臣服於轉輪聖王之下。而在戰場上有功的人均獲得豐厚的賞賜,可是轉輪聖王沒有送出他頭上的髻珠因為他認為髻珠只可以給予最大功勞的人,亦即是擊退所有敵人並帶來和平的人。

7.如來壽量品「醫子喻」講一位良醫非常疼愛自己的孩兒,有一天當他外出工作回來時,發現有些孩子已經病入膏肓,進入了痴迷的狀態。良醫立即調制解藥,把所有沒有痴愚的兒子治療,可是喪失心智的孩子卻懷疑良藥是假的拒絕喝下。為了救這些可憐的孩子,良醫唯有假裝死去希望誘使他們醒覺,最後把所有孩子們都救回了。

在這兒並沒有寫出其中的寓意,一點個人的心靈沉澱應該是有意義吧。

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歷經漫長的發展歷程。一直要到隋唐時期,才有具創造性也能夠符合中國傳統思想的天台、華嚴以及禪三個宗派的出現。其中又以天台宗與印度最無淵源,天台思想純粹是中國的產物,也最早成為成熟的宗派。

最澄於西元804年來到中國,親近天台法華九祖荊溪湛然的弟子道邃,荊溪湛然對天台的基本理論三大部都作了註解,並加以發揮,時道邃在天台山國清寺宣講天台三大部,805年傳天台法門給最澄,一年多後最澄回日本懷著開天台宗的理想,但有生之年並未獲准,圓寂後才被天皇認可。

天台「一念三千」是四祖智顗大師親歷《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六根清淨」之宗教境界,亦是他由宗教經驗所建構出的宇宙圖式。個人覺得並不是一個很難理解的概念,也就是對客觀時空的超越。

一念三千是說眾生的一念心,既屬於當下所處的某一界,但此一念心不是單獨孤立的,故在一界,必具十界;同時此十界又各具十界,便成了百界。再以此百界的每一界,均具足十如是即成了千如,合稱之謂百界千如。

至於三千,乃是根據大智度論卷四十七所謂:「世間有三種,一者五陰世間,二者眾生世間,三者國土世間」的三種世間,配屬於百界的千如,每一如均具三種世間,所以構成了三千世間的理念。這三種世間,即是空間和時間的總體

但是此一念既不在三千之後,也不在三千之前,三千也不在一念之前或一念之後。三千無盡之諸法,全在吾人的剎那一念心。因此當在成道之時,卻能以一身一念而周徧法界,便成解脫開示悟入了。

個人一直偏好天台,當然也常常如墮五里霧中,也許是歲月的歷練,能否進入境界是另一回事,但倒是好像慢慢懂了一些東西了。

當然,所謂天台思想純粹是中國的產物,其關鍵也就在此,「遊戲三昧」的最高層次,就是指見性大悟後必須再回到日常生活中時,但此時完全不被塵勞所束縛,儘管透視一切如幻,但還是快快樂樂地生活在世間,日常的世界與平等的宗教世界達到一如。

延曆寺位於滋賀縣大津市坂本本町,海拔848米的整個比叡山都屬於寺院境內,我並不是從京都登比叡山,因為那一天有事到大津,也就直接搭火車到了坂本本町,然後一路散策去搭登山纜車,一路風景如畫,而比叡山的寺院是幽靜的,莊嚴的,時值周末,<根本中堂>內有不少求道者,也傳來法師宏亮的講經音聲,如雷貫耳。

對於比叡山我是無法多說些甚麼,誰能比夏目漱石說得更好呢!?

PB242302

~~傳教大師最澄誕生地~~

   PB242310 

 PB242320

PB242341  

PB242351 

 PB242381  

PB242414 

PB242406

~~遠眺琵琶湖~~

PB242445 

PB242454  

PB242469 

PB242474 

PB242484

~~撞鐘祈福~~

PB242507

~~傳教大師的有名教誨,大意是任何人都能對社會有所貢獻~~ 

PB242522 

PB242521

PB242532 

PB242535

~~很輕巧很悅耳的音聲~~

PB242465 

 PB242470

PB242485   

 PB242539      

~~傳教大師以來的杉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