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世界?真實世界?

最近讀了一點《臨濟錄》和《六祖壇經》,對於某些句子非常有感覺,謹做摘錄 :

「各位修道者,有些禿子想抓住某種東西做依附,以便可以讓他們解脫世俗的枷鎖。大錯,求佛失佛,求道失道,求祖失祖。」/《臨濟錄》

是的,我們都只要是我們自己,不必盲目地信從任何外在的權威。一切外在事物,只要是不屬於自心的都應該摒棄。我們不可執著於感覺,也不可執著於理智,那麼,我們的心靈將更加明澈如鏡。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六祖壇經》

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六祖壇經》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六祖壇經》

語言與真實是兩個不同的世界,語言世界裡的風光,往往只不過是遁詞,是文字遊戲,我們並不會因為看了詳細的食譜而飽腹,語言世界的風光並非真實世界的倒影,但我們經常只在語言的世界裡打轉,卻誤以為自己已然進入了真實的境地。

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

 

時間與空間

佛法裡稱最小的時間單位稱為「刹那」,它是不可得的。

人的意識活動,念念生滅,「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我所尊敬的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 354---- 430)是這麼說的

時間是什麼?没有人問我,我還很清楚,一有人問我,我倒迷惘了/《懺悔錄》

佛法裡稱最小的空間單位為「極微」,它也是不可得的。

文殊師利問疾,維摩詰回答「以眾生病,是故我病」,兩人遂漸深入大乘法門的精髓。但當他們反覆問答之際,維摩詰看出舍利弗對於自己的同參無處可坐的疑問,他因此大顯神通,在原本空著的房間置放了三萬兩千張高貴莊嚴的師子座。

靜中動,虛中實,無中有。

曾經在東京淺草觀音寺看過一副柱聯

 佛身圓滿無背相,

十方來人皆對面。

這兩句是由野口雪江所寫,無疑是反映出修行的一種境界---修得人事物,照面即見,毫無障礙---是一種絕對的真誠。是何人?在何處?都不重要,也無區別。

03bn7.gi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