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千本安居院正安寺的住持與利休之孫宗旦私交甚篤,某日差小沙彌送一枝開得極為璀璨的茶花去給宗旦,茶花原本易於落瓣,小沙彌沿途細心呵護,卻反而因過度專心而將茶花整枝掉落於地面,當然所有花瓣翩然飄落。

小沙彌誠惶誠恐稟明來龍去脈並致歉,宗旦微笑不語,將懸掛於茶室壁上的字畫取下,換上利休親手所作竹筒,將那枝花瓣盡落的茶花枝梗插入竹筒,並將小沙彌所拾回的茶花瓣散置於竹筒下的的地面上,其狀甚似茶花之自然落瓣。

花開花落是自然的生態現象,縱使不被小沙彌失手墜落地面,還是會在無風相拂的情況下飄落,小沙彌的無心之失無異是緣,不論是飄落的花瓣或空無一花的枝梗其實是毫無價值的空,隨時可棄如敝屣。宗旦因勢利導,鋪陳了一落花風情,於望似一無價值的物質現象中鋪陳其美感,將<色即是空>昇華為<空即是色>,傳達了陣陣無聲的般若。

家中已經擺了一週的蔓梅凝,果實逐漸由綠轉紅,點點綻放,生機盎然,不假思量,即景會心,美就在眼前活生生的生活現實中。

這個深秋的果實---蔓梅凝在我的眼中已非只是「點」的具體的微觀的分別,而是以整體的感悟去把握它的世界,整體不分的審美也許只是大量的知覺表象,也可以說是充滿意念的想像,同時也難免把它物化為語言概念;或許我只是以感知到的不完全的部分為基礎進行直覺聯想,構成一個朦朧模糊的感受想像的整體,但是這個「整體感悟」於我而言還是怯除了「分別心」,翠竹黃花盡是法身,擔水劈柴都是道,事如波理如水,水波一體,事理無二。

「不二」之悟契合不分之理時,或者說是自我意識被解放之時,侷限於自我的觀念也煙消雲散了,賴以棲身的洞穴消弭於無形了,艷麗柔和的陽光恣意投洩於心田中,乍然間,睜開睡眼惺忪的雙目,而望見綠野平疇廣闊無涯的快樂天地。

「無分別心」的「不二」之悟力圖揭示的也正是萬法皆空的真諦,然而觸目所及,宇宙萬象,森然羅列,萬物並非等一無差別的空,而是形形色色活生生的存在。誠然從因緣聚散可以揭示出事物虛妄不實的本質,但事物從現象上看又是不空而有的,事物同時非有非空非非有非非空,經過不斷否定,事物就有而空空而有了。對現實美的否定走向了再否定,其實也就是一種對現實美的變相肯定。所以一方面否定了一切世俗之美,卻也用世俗認可的美去描繪理想中的境界。

不斷否定也體現了,不在任何一種見解上停留,維摩經注˙弟子品》說 : 「諸法如電,新新不停,一起一滅,不相待也,彈指頃有六十念過,諸法乃無一念頃注,況欲久停?凡事若停滯不前,則萬事無由展開,翱翔縱橫於天際的飛機若於空中寂然不動,則必然自數萬英呎的高空轟然墜毀,切勿滯留於知識薈萃之處,當然亦不可留住於否定知識之處,甚至連不停留的境地都不能著跡,眼前風物,絕無一物滯留止息不前。

人有與生俱來,執假為真,產生種種迷妄執著煩惱痛苦的「無明」妄心,現實的人生世界乃常常為此「無明」妄心所決定所驅使;誠然闡述觀念人人皆會盡可能侃侃而談,但當事逢己身則又往往驚惶失措莫名所以。因之人總是生活在自己的行為反應模式中輪迴著,事件不同,但反應模式卻如岀一轍,抗拒非預期的事,害怕於未知。

回憶前塵往事,也曾經想過辭親割愛,除卻五塵等真實生活的磨練,然而後來也著實發現,修行不是尋找一個身心世界之外的另一個烏托邦,而是在日常生活的每個當下,在妄念紛飛當中,慢慢認識身心世界的困頓與複雜,唯有養具內心平穩淳厚的力量,回歸到每個當下的醒覺,才是解決人生苦迫的根源。

@@「色即是空」是佛教中最高的法則。色乃指現象,「色即是空」在說明一切的現象皆是空的,因為一切都是因緣所生。因緣聚而成,因緣散就不見了。因緣法則,是時間和空間相加而產生的種種關係。世間的一切都離不開因緣,人與人的聚散、事情成敗及任何現象的生滅,都是不同的因緣所促成。所以一切的現象當我們看到時是有的,而實際上在我們看到的當下,就已經沒有了,因為它不停在變化。「空即是色」,一切現象雖然是空的,可是仍有因果關係。世間有很多層次的因果,在三界內循環不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