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和煦的午後,聽了<Blowing in the Wind>這首歌曲。

台灣60、70年代戒獨恐左又反日親美文化結構因而形成,美國搖滾歌手巴布狄倫(Bob Delan)幾乎是那個年代的象徵狄倫雖是美國當紅歌手卻具抗議(美國)之姿再加上他的藝術高度叛逆性格波西米亞氣質就這樣弔詭地成為左右兩派的理想。 1976土文學論戰中的現代詩大將余光中為現代詩找新方向的代表作「江湖上」即取用「Blowing in the Wind」歌詞狄倫「答案啊答案/在茫茫的風裡」自此更為人知。

 

Blowing in the Wind 隨風飄逝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一個男人要走過多少路,

Before you can call him a man 才可以稱之為男子漢?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一隻白鳩要飛越多少海洋,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才能在沙灘上入眠?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balls fly 加農炮彈要橫行多久,

Before they are forever banned 它們才會永被禁用?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我的朋友,答案就在風中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就飄在風裡。

 

How many years can a mountain exist 一座山屹立多少月,

Before it is washed to the sea 才會被衝刷入海?

How many years can some people exist 某些人還要多少年,

Before they're allowed to be free 才能獲得自由?

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 一個人還要轉頭過去多少回,

And pretend that he just doesn't see 來裝模作樣視而不見?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我的朋友,答案就在風中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就隨在風裡吹。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一個人要抬多少次頭,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才可以看得見天空?

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一個人要有多少只耳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 才能聽到人們的哭泣?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till he knows 要多少死亡後他才能知道,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太多的人已經付出了生命了!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我的朋友,答案就在風中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就隨風吹拂著。

 

古代中國北方各國尊稱風神為「風伯」,風神的另一尊稱是「風師」,俗傳是二十八星宿中的箕星,但南方的楚則把風神取名為「飛廉」,《楚辭‧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春成萬物,有功於人。

風神抓住一塊迎風吹得圓鼓鼓的白布巾,就是它工作時的工具---風袋,意即空袋子之意,風神只是拿著一個空袋子,可是應該是裝著<風>吧?只要袋口一開,風就會咻---咻---地吹出來吧?可我們甚麼都看不到,袋裡空空如也。

希臘神話裡頭的風神阿伊歐樂士(Aeolus)掌管世界上所有的風,不管是狂風、暴風、微風都是在他的管理之下,據說他有一個魔力的袋子,裡面裝滿了各式各樣的風,等到它需要哪種風的時候,就從袋子中將風拿出來用。他曾經把這個袋子借給奧德賽故事中的奧德修斯,希望能夠藉由袋子的風讓他平安返家,沒想到奧德休斯的手下不小心同時把全部的風放出來,奧德修斯的船被風王的風擊沉,死傷慘重。

<隻手之聲>是禪宗的知名公案。雙手互拍會有聲音,一隻手會有什麼聲音?每天聽到的是風聲、蟬叫、蟲鳴、水滴……都被否決了,到底什麼是隻手之聲呢?

「原來世間的聲音都是無常的,只有,那種無聲之聲才是『隻手之聲』。」

<所謂無聲的聲音,簡單的說,指的是 : 平常我們能聽聞的聞性大都是隨著聲塵在流轉,我們通常都忽略了那個無聲的聲音,比如說,我們的手是寧靜無聲的,為什麼能夠知道我們的手沒有發出聲音,那就是我們能聽聞的聞性隨時都在作用,能聽聞的聞性隨時都可以聽到無聲的聲音,只是我們忽略了這份隨手可得的寧靜 ! >

在楞嚴經第四卷有一個敲鐘的比喻 , 一般人(包括阿難)都分不清楚什麼是<聲> ? 什麼是<聞> ? 所以把外在的聲音當成我們的聞性。

所以佛命羅睺羅數度擊鐘,佛與阿難數度問答。

阿難大眾俱言 : <鐘聲若擊。則我得聞。 擊久聲消。音響雙絕。則名無聞。>

意為鐘若是敲響即為有聲,鐘聲散去即為無聲。

然而佛最後下了結論 :

<聲>與<聞>是不一樣的東西,聲音消散了就說是無聞,若真正無聞,則你的聞性已消滅,怎麼可以聽到後來再敲響的鐘聲?......熟睡的人鼾聲大作,若此時有人舂米或搗鉆,他也會聽到鼕鼕之聲,只是將是打舂米誤為打鼓或敲鐘。也就是說身體雖然熟睡了,聞性始終不會糊塗。縱使肉身消滅了,聞性並不會跟著斷絕。只是眾生無明,為物所轉,逐念妄起分別,未能覺悟到根中之性乃不染不縛不壞,若六根清淨,則成為無上覺。>

楞嚴疏鈔云: <如谷中無聲。無聲即無響。法界中皆無聲。一切聲皆是妄心。 妄心不動時。皆無妄想……>

每一個體因面對無法控制及有所選擇的生命流程,於是只好不斷混揉著輕重的肯定和否定角力,來回應不帶感情的上天。人不斷處理生命的問題,唯有除下苦臉,直面面對鬱悶的人生,也因而衍化出一種抗衡的節奏旋律。

生活在被看被聽的世界,無從去說真實虛假,也只能與之共存共生。當我們瞭然自己是被看的對象,反而可以從其中抽離出來,介乎意識與有無之間的轉移,無論如何孤獨,其實瞬即有路人他者介入,舉室歡騰反而無處容身,陋室獨處反而成為昇華所在。ㄧ切真實的連結,從來只存在於靈魂與靈魂在深處的相遇,或靈魂因默契而悸動的軌跡,召喚了蟄伏的鄉愁,封鎖於意識冰峰的深沉孤獨,因此被接近。

生途悠悠,人間終歸是孤寂的世間實相。純潔心態於現實世界並非不可求,要保持不受汙染只能安藏內裡。雖不能真正超越困境極限,然而戳破虛無憧憬,在局限中無路可走仍不絕望;為自己的目光尋找落足點,目光交接構成韻律,豐饌佳餚、窗外風景或是茫然失神也好,當視線苦苦逼迫到對立崩潰的邊緣,也才是再生轉化的契機。

住居於受隔絕而封閉的世界 ? 或是活生生五光十色的現代社會 ? 才可以覓得一個超越的個體自由 ? 逼近自我身分苦澀追尋,實際上沒有發生的事其實也在歷史之中;突破了記憶的約束極限,自己才可以真正從歷史之流中解放出來。與時間及記憶角力,成年的自己遇上孩童時得自己,只能慌慌張張急步而行尾隨而去。現在的我與少年的我在另一空間內相遇,忽然看清了自己的存在狀態。改變過去的過程中,現在的模樣也得以重構,自己可以建構自己的獨特的瑰奇世界。

一般人對於自己的生涯歷程總是心有罣礙,頻頻回顧,是否有可能不斷丟棄自己在因緣流轉中短暫扮演的角色 ? 某種深不可測的寧靜與充實,自有鳶飛魚躍的深沉悅樂。飢來吃飯倦時眠,亦見天道流行。

img_main.jpg 

aeolus.jpg

 MorganEvelynDe_BoreasAndOreithyia_1896.jpg

Odysseus%20Deriding%20Polyphemus.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