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黑木瞳和高橋克典主演的<同窗會>在緯來台播放時剛巧人不在台灣,前陣子刻意到處搜索,終於在土豆網看到了,純粹是為了想看這兩個漂亮的人 ! 今天無意間看了一個舊片<相見恨晚>,一樣是中年男女理智與情感之間的躊躇徘徊,但後者就真的是大師風範,一齣 60 多年前的黑白片老電影卻是不落俗套,經典中的經典。

相信這部影片一定會打動大家的心,當螢幕上的火車衝破煙幕在黑夜寂靜的車站呼嘯而過時,拉赫曼尼諾夫 (Sergei Rachmaninov 1873-1943) 著名的《第二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 2)隨著電影片頭悠揚響起,此曲樂風浪漫憂鬱並長,展現抒情旋律,充滿幻想的天籟迴盪全曲 。交響情人夢裡千秋與搞笑大師合作的那一場演奏會,千秋彈的那一首正是《第二鋼琴協奏曲》。

<相見恨晚>的原片名<Brief Encounter>其實就已經點明了主題,每當一種美好的東西出現時,往往它並不屬於你,這似乎帶有通則性。

整部影片講述一對萍水相逢的中年男女的一段稍縱即逝的戀情,我覺得最好看的是它只有簡單的人物對話和內心獨白,但大衛連(David  Lean)卻能夠以生動的鏡頭建構起這一部小巧卻又無比精緻的愛情電影。而女主角Celia Johnson的精湛演出,更是一幅女性幽微的心靈素描。

Lauar有一個殷實恬靜的家庭,有著相敬如賓的丈夫和十分可愛的兒子。每逢星期四她乘火車從倫敦郊區到 Milford 購物、消遣。某個星期四傍晚,掉入眼睛的一粒煤屑讓她邂逅正在等另一班火車回家的男醫生 Alec,爆發出一場短暫而熾熱的婚外戀。

男女主角 Celia Johnson 與 Trevor Howard 皆並非俊男美女,參演本片時都是影圈新人,但演技流暢自然,尤其是 Celia不卑不亢,從容優雅的把劇中角色的複雜心理詮釋得非常成功。她心裏默默接受了這段婚外情,但當在火車上看見一位牧師,就覺得對方似看透她的心事。又例如孩子受傷,Laura 認為那是上天對她的懲罰、警告。當她跟 Alec 看電影時中途離場,Laura 卻為女帶位員看似鄙視的眼光而耿耿於懷。她的肢體語言與眼神在在都令人有切膚之痛。

影片採取第一人稱的<倒序法>,以Laura和Alec永別的那一刻作為影片的開場。一對神情茫然若失、依依話別離的戀人,導演卻以幽默詼諧的手法,襯以周遭吵雜的人群;而當Lauar失魂落魄時,她的那個喋喋不休的的朋友Dolly闖了進來,她跟 Alec 最後的時光就這樣給徹底毀掉了。Lauar有著難以言喻的痛楚,她多麼希望能跟Alec多講幾句話,多說幾個字 !

而當Laura回到家裡,那種溫馨舒適和剛剛火車站的情景形成極為強烈的反差,而丈夫這時候說出體貼入微的話語:「你準是經歷了很多,謝謝你回到我的身邊。」兩種氛圍結結實實地對比出Laura的內在衝突。她開始以內心獨白的方式訴說往事,而她傾訴的對象卻是最不能告訴的那個人---自己的丈夫。

任何一個當下,自己產生與別人不同的體會,可謂完全無法複製,也無法被奪走的小小奢侈。每一個瞬間都具有其獨特的魅力與意涵,正因為不能複製就愈突顯其價值。這是我聽著Lauar內心獨白時的,心靈底層的回音……

片中個人化的<倒序法>俯拾皆是,但也有一些情景交融、過去和現代交替的場景,大衛連則是從導演角度出發作為輔助敘事手段,例如每一個星期四兩人在Milford約會以後,以淡出(明亮的影像漸漸暗淡,終致全黑)或淡入(場景由全黑漸明,而致影像出現螢幕上)來交代時空轉換。有一次由於Alec遲到,它們匆匆見了面,而回程的火車已經進站,這時Laura急忙朝地道的台階衝過去,很快又溶接到她和Alec坐在電影院前排的近景,也就是以攝影機的運動將觀眾帶入另一場景之中。(註)

當畫面不再是連續的實景,而只是抽象的光影時,在淡入淡出之際,衍生了無數意念中的千山萬水與時光的流轉,飄忽不定的心象風景。這麼一個情節簡單的片子,導演卻讓我們看到一些截然不同、悠悠邈邈的心象風景 !

Encounter可以翻譯成邂逅吧 ! 邂逅主要是指偶然的、不期而遇的。

《詩經˙唐風˙綢繆》:<今夕何夕,見此邂逅。>

《詩經˙鄭風˙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

其實邂逅還有一個比較不為人所熟知的歡悦貌的意思。人永遠是寂寞而自我的生物,無論多麼真誠也總會有無法被理解的心情,心裏能裝著一些時間帶不走的淡淡悲傷,也是一種幸福 。

<相見恨晚>中沒有添加沒有任何社會背景和其它外在因素,它只講兩個人的私情,卻讓我們從表面現象看到四十年代英國那種布爾喬亞的生活風貌,以及一種<自我克制>的精神層面。大衛連也是有意地在鞭撻英國中產階級的保守迂腐。

電影中有一段兩人驅車往郊外踏青,回到車站小餐廳話別,雙方甚為感傷。Alec稱當晚住友人公寓,要 Laura 陪他還車鑰匙。Laura 不願意,後來卻在車站小餐廳觸景生情,於最後關頭淋雨趕回公寓。當如痴如醉、情感之流即將衝破理智之堤時,房門忽然響了起來——主人回來了,Lauar從後門倉皇逃走,後來Alec追到車站,Laura不斷追問<你的朋友覺得我們很廉價吧?>

工業革命以後火車站是英國社會生活的一個縮影,眾多小人物在這一方舞台出現互相映襯,影片中火車站和那個小吃店兩幅世俗圖就是當時英國社會的縮影!

火車也有其隱喻,兩個各自擁有自己的軌道的中年人有如偶爾在某個站點有了交會的列車,但終究只能沿著原來的軌道奔馳。大衛連由於早期從事剪輯工作的背景,所拍的劇情片中往往有一種紀錄風格,片中列車的到站、啟動時間都很精準,尤其列車將要啟動時男女主人翁卻情意綿綿依依不捨,令人感同身受。

寒風凜冽,火車噴出大片蒸汽嘶叫著駛進Milford車站當然是經典鏡頭,然片中亦不乏英國鄉村風景,潺潺河水,疊石拱橋,湖中泛舟的畫面的直觀性也渲染出環境氣氛和人物情緒,所謂<Brief Encounter>,一時的邂逅或短暫的偶然的相遇, 匆匆來去,稍縱即逝,卻如詩如畫……

 

註 :  

蒙太奇(Montage)就是按照預定的順 ,利用切、淡入、淡出與溶入等方法,把許多的鏡頭連接起來,使這些畫面通過順序本身而產生某種預期的效果。

由黑暗的螢幕逐漸發亮成為一個圖像,是為淡入(Fade in),用在一個故事或一個段落的開始,就好像舞台表演的開幕一樣。

而圖像由明而暗逐漸消逝,是為淡出(Fade out),用在一個故事或一個段落的結束,表示時間告一段落。

溶接(Dissolve)則是把一個場景與另一個場景混合在一起,也就是把一個淡出重疊在另一個淡入的上面;可以使畫面的轉換變得柔和一些,不致使人覺得太突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