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祖的《牡丹亭》「因情生夢,因夢成戯」,緣起緣滅,正是一則又一則的抒情文本在作者與讀者間相互入夢、驚夢、尋夢的過程。《紅樓夢》裏的林黛玉,也因爲「牡丹亭艷曲警芳心」,痛悟癡情的真諦 :

 

 《紅樓夢》第二十三回 <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艷曲警芳心>寫寶玉黛玉看《西廂記》,二人心頗相應,至黛玉聽牡丹亭曲文,一層緊似一層,猛觸黛玉內心,不禁自憐身世,悲從中來。

 

黛玉先聽到:「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又聽:「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不覺心動神搖。而當聽到:「你在幽閨自憐」等句時,越發如醉如痴,忽又想起古人詩「水流花謝兩無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之句,而所見《西廂記》「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也湊聚在一處,仔細忖度,不覺心痛神痴,眼中落淚。

 

曹雪芹經此一番描述,爾後才帶出<葬花詞> :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游絲軟繫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

   爾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那年19歲,還在大學讀書,往往迷失於文本的字裡行間,世俗的貪痴嗔怨使人深陷其中,隨波逐流,生之頓挫與難以救贖啃嚙身體,消磨欲望。雖然偶爾出現的浮光掠影予人似曾相識的迷離詭異之感,卻也只帶來魂歸何處的感嘆。衣香鬢影讓人恍惚回到往日情懷,但現時觸目所見的一切人事,其實都已似是而非,往日時光的精魄,何可尋覓?

 

今昔之別指向生命某一點上時間的陷落,事與願違、飄零感傷,美好事物的稍縱即逝——甚或從不存在。遊的園是失樂園,追念回首愴然,所驚的夢豈非華胥之夢覺?一切無非是虛妄的寄託,難渡的恨海。

 

 

 

1998年的夏天走了一趟絲路,到了狀若蜂窩的莫高窟,滄海桑田,並未看到如史書所載的窟前<波流長河,波映重閣>的景象。入夜,窟頂高渺神秘,但高遠的星空並沒有萬家燈火來點綴它,只覺一派的的荒涼 !

 

美輪美奐的藝術長廊鋪陳在如此偏僻的地方有點令人難以置信,但隨著一扇扇打開的門,沙山斷崖上的漢魏風骨、盛唐氣象卻是一次次撲面而來。飛天每一條抖動的線條可以看到當時的畫匠們對於生命的理解的傾注,而畫匠們也將自己無望的鄉愁,細細綿綿地勾勒成不同花色的藻井。

飛天.jpg 

說法圖中之飛天  莫高窟第249窟北壁

 

 329窟蓮花飛天藻井.jpg

329窟飛天蓮花藻井。藻井是中國建築中一種頂部裝飾手法,將建築物頂棚向上凹進如井狀,四壁飾有藻飾花紋,故而得名,其目的是突出主體空間。早先多見於佛教石窟的洞頂裝飾,以莫高窟的藻井較為有名。

 

漢魏盛唐誠然氣勢澎湃 ! 我卻被西夏佛窟所懾服 ! 西夏晚期貴族沉湎逸樂,失去騎射雄風,接受西藏喇嘛教並引進「藏窟」風格。看到壯觀的一排供養人,手持鮮花香爐,齊齊整整的列成一隊面朝窟內,作供奉禮拜狀,面相神情呆滯,圓面高鼻,面腮肥大,調子極冷,缺乏生氣靈動,顯得單調呆滯,少有情味 ! 聲勢浩大的隊伍卻是<千人一面> !

 

 西夏王妃供養圖.jpg 

西夏王妃供養圖。供養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資建造石窟的人。他們為了表示虔誠信佛,留名後世,在開窟造像時,在窟内畫上自己和家族、親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這些肖像,稱之為供養人畫像。

 

這個<千人一面> ! 已不年輕的慘綠靈魂被深深撼動。

 

西夏與宋和議後,漢族文物典籍大量傳入,宋人詩有「萬里羌人盡漢歌」之句,而「雲鎖空山夏寺多」更亟言其佛教之盛。雖然西夏佛窟藝術成就並不被推崇,<......畫頗整飭,但氣宇偏小,少情味耳>,但焉知這少情味的<千人一面>不是千帆過盡之後的大徹大悟 !

 

「……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 」。

~~~《老殘遊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