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

「三昧」是梵文的音譯,意為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神平靜,為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往後引申解脫束縛是為「三昧」;對某事深有造詣或悟解其奧,謂之「深得箇中三昧」。例如擅寫草書的懷素自言得草聖三昧。

除了寫文章,我們恐怕很少會在口語中用到「三昧」這個詞語。但是日文則在日常生活中把「三昧」(さんまい)應用得相當廣泛,例如<読書三昧>(どくしょさんまい)是專心讀書;<贅沢三昧>(ぜいたくさんまい)是窮奢極欲;已經忘記是何時在東京品嘗過湯葉料理,整理資料夾時偶得其時照片,牆上就寫著<味三昧>,他們自認為已經達到豆腐料理的極致了。 

 DSC08484.JPG

DSC08475.JPG 

莊子的<庖丁解牛>有三階段 :

(一)「所見無非全牛者」,初次解牛看到的只是整頭牛,不知道內在結構和筋骨分佈,也無由得知骨節、筋肉之間的空隙。

(二)「未嘗見全牛也」: 當有了經驗,在內心不斷地反芻之後,慢慢掌握到解牛的技術,雖能知牛體的內在結構和筋骨分佈,但仍未能揮灑自如的境界。

(三)「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當對牛體的內在結構和筋骨分佈瞭如指掌時,解牛已無須用眼去看,只憑精神上的感官知覺,就能避過骨頭和筋脈交結的地方,順應牛體的天然結構和筋肉肌理來切割。這是所謂「以道解牛」。

塵囂紛擾,世事雜沓,「以神遇而不以目視」也可以說一個人已能洞悉世情世事,跳脫泥沼,到達「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的境界,深得人生三昧了。

 大家都很熟悉徐志摩的詩「再別康橋」的最後兩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無可否認,飄流是生命的本質,而「汎若不繫之舟」可說是飄流的最高境界,生命如此短暫,有所執著,必有所束縛;有所得,必有所失!我們如果把時間花在外物,如果日夜為欲望奔走,就沒有時間顧及內在,生命也因而在不知不覺中流失。唯有役物而不役於物才能過我們自己所嚮往的生活,讚賞與歌頌;譭謗與批評都如煙雨潮汐,原來一物也無!百花叢裡是「有情」,葉不沾身是「覺悟」,走過百花叢,依然片葉不沾身才能顯出真功夫。

 

(二)芒鞋破缽無人識

每次去餐廳時,我總是喜歡坐在馬路邊或是靠窗的座位,往窗外看頗不相同的風景,看著街上熙攘的人群,在神色匆匆當中,每個人一定都會有一段自己的故事。而每次出國帶著偌大的行李箱也帶著些許繁雜的思緒,總會在星巴克買杯咖啡找個地方緩緩喝著,看看周遭旅客。把意象倒著看,尋尋覓覓一些失落的東西,那是可以幻想的時刻。

 戲劇中的角色、地點、所呼吸的空氣比戲劇本身更叫人著迷,某種敏感的層面,讓我有時耽溺於自己突發的熱情及可能會發生的事情上頭,有時候需要衝突甚於和諧。戲劇性的發現自己對外物無動於衷,觀望無法滿足反而是要成為其中的一份子,波浪起伏~~抑揚頓挫~~

 一切世俗美都是幻象,是短暫的、易逝的、速朽的,孤立瞬間的「姿態」是一種行動中的靜態片段,迫使觀眾採取批判的距離,而不是僅將其當做一種幻象而游離於外。

曾在咖啡館的玻璃窗外凝視窗內的人兒遐思 :

那個女子不喜看人,憎惡感情太過豐富的人,尤其當他們吐露太多感情的溫暖。入夜了,外面暗了下來,顏色快速流失。如同她的寫照 : 停滯、漠然。在不斷襲來的沉默裡她闔上雙眼,傾聽車輛來來往往的聲音,還有風在呼嘯。雨突然下了下來,空氣並未因此而潔淨,反而在玻璃上留下一層灰濛濛的霧氣。那個女子------她在為非真實的世界受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