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是一個混亂的時代 ! 每天都在上演一幕幕的荒謬劇。無能的警察無視於車內十幾條人質的生命安全,採取毫無效力的攻堅行動,導致慘絕人寰的人命傷亡,而當他們的總統走到慘案現場時,卻是露出詭異的微笑;(我們的一位女法官出來解釋強暴六歲女童的罪犯為何輕判時,可不只是微笑,而是很自信的展露了深深的笑容);最高監察長官在辦公室和媒體暢談什麼樣的姿勢容易生兒育女,面帶笑容還加上肢體語言;補教人生持續上演不同戲碼,醜態畢露,每個關係人振振有詞,未見絲毫愧色;而媒體見獵心喜,一邊說著耗費社會成本,另一邊則持續大篇幅報導。

今日每個國家都想在經濟上趕上西方(有些已經超越了),以西方為師並模仿過頭,人因而失去做人的尊嚴被貶抑為小齒輪。這是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普遍場景:小店關門大吉,地盤讓給超市,工廠因經濟型態改變而消失;人們必須因應越來愈快速的節奏完成工作,房子卻愈住愈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愈來愈疏離,每個人也愈來愈寂寞。與別人結合在一起採取行動是人類最大的潛在資產之一,人不僅是各有不同特性的個體,而且是社會的存在。按照人文主義的觀點,社交的衝動、發展人際關係的願望、關懷和合作的需要、要想屬於某個人群團體的需要,這一切都是人的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如果沒有這些要求,個人的身份並不完全。

《西方人文主義傳統》(Alan Bullock/董樂山譯,究竟出版社,民89) 一書為影響廣泛的西方文明尋找貼切的歷史解釋,作者的目的是為那些有心了解歷史的過去,以及將眼界放在未來的讀者而寫。從義大利文藝復興開始,回溯希臘與羅馬的文化遺產,以歷史的宏觀角度,廣泛討論人文主義在西方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建築學、文學,藝術、音樂等各領域的影響和貢獻。撇開有關專業的入門知識,我倒是覺得其中一些篇章很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盧梭在<<懺悔錄>>一書中用他一貫典型的誇張語氣說自己在1794年時,偶然看到第戎學院提出的有講徵文題目 : <科學和藝術的復興會純潔抑或腐化社會道德?>,他就已經豁然開朗 : <我一讀到這一句話,就看到了一個新的宇宙,我成了一個新人。>盧梭的答案是毫無疑問的 : <我們的靈魂墮落的程度與我們的藝術和科學趨於正比。>也就是說,正是文明本身帶來了腐化和道德敗壞。歷史上,埃及、希臘、羅馬、拜占庭都逃不了這同一命運~~

~~道德的根源為何?不是理性,不是自我利益公共利益的一致,或者功利原則,而是<內心的呼聲>,每一個人內心裡有天生的正義和道德感。在一個老年人不斷抱怨世風日下價值淪亡的世界裡,年輕人是在盡力為自己找到有所依循的新價值觀,自己的行為準則,自己的良心概念和他們所珍視的品質概念。這些東西都不在是他們的祖父輩所有~~

~~現代世界重新創造價值觀的唯一辦法不再是直接傳授,而是鼓勵年輕人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觀察,在與長輩的討論中,不盲從權威,而是在老一輩的同情尤其是榜樣(身教而不是言教)的感召下,自己去發現或重新發現。今天可以汲取營養的材料已不再限於古代世界,還包括整個人類經驗,其中有歷史的經驗,也有當代的經驗,有自己西方傳統的經驗,也有其他文化的經驗,電影 電視 錄影等材料已經垂手可得,這是以前從未有過的。這樣就有一個大好機會,讓上中學和大學的年輕人有可能藉這些新媒介之助,直接接觸使他們困惑和感興趣的人生經驗問題,而不是接受傳統的人文學課程,這反過來又可以集中他們的注意力於諸如良心 忠心 反叛 權威 感情 自我的尋找 藝術和神話的力量,情感和同情這些問題~~

~~任何一種關於人的哲學,在經過了二十世紀中期以後,沒有一種能保持完整無損的,六百年來人文主義傳統拒絕接受決定論或簡化論的關於人的觀點,堅持認為人雖然並不享有完全的自由,但在某種程度上仍掌握著選擇的自由。但是人文主義態度並不保證大家都會做出好的選擇,正確的預見結果,或者避開災禍,而只保證,如果我們能找到勇氣和意願來作選擇,那麼仍有很多選擇供我們去作選擇~~

蒙田曾經堅定不移地提示人類,做人的基本道理是不可拋棄的,那些維繫社會的基本道理一旦喪失,社會就會斷裂、變質、最後不可救藥。他說:「我們身上的鎖鏈,磨斷要比掙斷更需要韌性……。遇到任何變故也不能背離生活的美德。」蒙田所提示的種種做人的道理,現在正在被遺忘、被嘲弄,我們大都經歷過一些人生的風暴,知道美德要在風暴面前和誘惑面前“決不退轉”的艱難。人往往習慣與外在環境妥協,現在很多人在大學浸淫數年,但卻並未能找到一套價值觀,這真是一種褻瀆。也許這種說法難免被視為過時,但我深信一定有一個普世的價值的存在,放諸四海而皆準。美德其實很脆弱,但是那些在無奈的現實中仍讓自己的美德巍然不動的人,顯得特別耀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