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陶淵明<桃花源記>~~~

我們睜了眼看,傾了耳聽,惶惶然學習,走許多迂迴的路,嚐一切苦,不都是為了達到一個理想的國度麼?

中國文學中,最具有烏托邦特色思想的應該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位武陵人從發現世外桃源到離開後來想再返回桃花源而不可得。他所描寫的桃花源中的生活充滿了理想色彩,<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髪垂髫,並怡然自樂。>這些描述正是烏托邦的基本特點。

武陵人想再返回桃花源而不得,桃花源(烏托邦)究竟在哪兒?這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 我個人這麼認為。

英國烏托邦社會主義者傅立葉很重於細節和數字,他所描寫的公社中,人們能夠一日五餐吃到美味佳肴,哪怕是最貧窮的人,也能夠從“十二種湯,十二種露珠和葡萄酒,以及十二種肉和蔬菜的調味品”中加以選擇,他認為人們應該每天睡5個小時,活144歲,任何活動都不要超出2小時,這樣的想法其實是匪夷所思,不太能為人所接受。所以,反對烏托邦的思潮的出現也就變得理所當然了。

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認為從前烏托邦似乎是遙不可及,但是如今它們卻變得迫在眉睫,<事實上,我們正面臨著一種完全不同的、令人苦惱的問題 : 我們該怎樣阻止它們的最終實現?> 新世界雖然外表似美,其實科技並沒有在社會的總體精神進步中發揮效用。

最早提出空想主義的湯瑪斯.莫爾(Thomas Moore14781535)本人對於烏托邦的態度也是愛恨交織的,<<烏托邦>>一書中莫爾虛構了一位訪客拉斐爾(Raphael)說了一段話 : <......人人都能夠獲得公平的配額,從來就沒有窮人或乞丐。每個人都不擁有任何東西,但是每個人都很富有——還有什麼財富能夠比快樂、心靈平和、無憂無慮更加偉大呢?>

莫爾認真聆聽了這一段報告,然後提出各種各樣的反對意見,例如烏托邦的法律與習俗很多是荒謬的。不過他還是說 : <我將會非常樂意看到——儘管我僅僅是期望——歐洲將吸納烏托邦共和國的許多特色>。也就是說,莫爾以自我的身份強烈地反對烏托邦,他想通過引證反對意見來為自己辯護,洗刷顛覆社會之嫌。

 ThomasMoore.jpg

~~~亨利八世即位,欣賞湯瑪斯.莫爾(Thomas Moore14781535)的能力,因而親自到他家中敦請他,並且命他為大法官,但最終還是因為做人太公正,不久即失寵。1516年,他完成<<烏托邦>>一書,1534年,亨利八世為了要娶安.布琳,所以設法讓國會宣布他是英國教會領袖,莫爾拒絕宣誓承認而被送上斷頭台~~~

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歐,隨著人文主義思想解放運動的拓展,才會有莫爾的空想社會主義主張。他以深邃的目光,從不同的角度層次批判社會的黑暗,例如他舉了一個<羊吃人>的比喻,背景是英國毛紡織業剛起飛的時候,大量的耕地改為牧場,農人失業成為乞丐,流民,甚至為了求三餐溫飽,不得不行竊行搶;莫爾說<羊本來是很溫馴的動物,現在卻到處橫行,變成會吃人的怪物了>。同時莫爾也在否定私有制的基礎上,設計出財產公有、共同勞動、按需分配的社會方案,描繪了一個美好的社會圖景。

在此前的西方歷史上,雖不乏對“公有” 社會的嚮往,但卻並未作出合理而系統的闡釋。莫爾設計出一個公有制的社會模式,「私有制為萬惡之源」是其思想的核心要素。在烏托邦中,除了投入研究的人之外,眾人皆需在白天務農勞動六個小時,另有一小時的文娛活動。在烏托邦裡,莫爾描繪出一個富足卻人人仍勤於工作、進取的社會。但是這個“烏托邦”有著十分明顯的思想缺陷,由於時代的局限,莫爾的“烏托邦”只建立在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的經濟基礎上,對照於現實生活仍只是鏡花水月。

對和諧社會的追求是人類永恒的理想。雖然由於東西方有著生活環境、理論背景以及思維方式等方面的諸多差異,古代中國孔子的“大同世界”,老子的“小國寡民”和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的構想不盡相同,但從一定的角度來看都是對和諧社會的追求。

《禮記·禮運》篇中有著孔子“大同世界”的構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老子歌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社會,他的理想是希望在小國寡民的社會中,人民能夠安居樂業,去其物欲、求其美善風俗,什伯之器、舟輿甲兵只是備而不用、設而不陳,鄰國不需以兵戎相見,人民過著互不相侵的純樸生活,怡然自得。

柏拉圖講究理性主義,他認為國家要能上軌道,必須以理性來統治,就像人體由頭部來掌管一般,社會也必須由哲學家來治理。他認為一個國家應該有統治者、戰士與工匠 ( 如農夫 ) ,就像人有頭、胸、腹一樣。正如一個健康和諧的人懂得平衡與節制,一個「有德」之國的特色是,每一位國民都明白自己在整個國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此點來看,柏拉圖的理想國度只是一個社會機器,機器中的每一個零件必須克盡職責,理想國中的人民從小接受高度的哲學教育而能以理性處事。基本上,理想國不思考感情、人性,甚至覺得<感情>這種東西造成社會制度的混亂。

400px-La_scuola_di_Atene.jpg  

~~~《雅典學院》透視點的二人分別為柏拉圖及亞里士多德。

試想,一個沒有感情的社會會是如何呢?

張曉風的<武陵人>不願意再回到桃花源 ,這位武陵人說 :<武陵不是天國,但在武陵的痛苦中,我會想起天國,但在這裡(桃花源),我只會遺忘。忘了我自己,忘記了身家,忘記了天國,這裡的天國取消了我思索的權利。>

義大利社會主義運動家安東尼奧.葛蘭西曾說:「現代性的挑戰是不須靠幻覺生活,也不須變得覺醒。」介於現實與幻象之間,如夢如醒,妄想與理想交融,那不就是烏托邦的幻影?

也許,桃花源真的只能暗戀……

 

0019b91ec9440b85833821.jpg 

~~~<暗戀桃花源>舞台劇

圖片來源 : 取材於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