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LDVD406052.jpg 
《十分大師:大提琴篇》中貝托魯奇的<印度之旅>用了高度跳接的方法,把兩位主角的遭遇以分段式的方法交代,有一個印度青年隨偷渡卡車至德國,卻陰錯陽差去了義大利,途中一位年邁的老人請他幫忙找水喝。在空無一物的樹林間,意外落入時間漩渦,遇上摩托車拋錨的義大利婦人,從結婚、生子、共組家庭,到全家人出遊,在郊外發生車禍,青年踱入樹林,才猛然想起這片熟悉的森林。按記憶沿路上溯,驀然發覺那位坐在樹下的老人還在等他的水…
這個故事有點類似中國的「黃梁一夢」或「南柯一夢」的遭遇,蕩漾出十足「東方」的想像,這種對時間空間的反諷在《維摩詰經》中我們也看到相同的旨趣。
《維摩詰經》及維摩詰居士都是影響中國文化極深與文人生活關係極密的一部經典及人物,代表文士信仰的典型。維摩以居士說法,在六朝貴族文人的心目中,維摩是個高談玄理、追求超越的名士;而到了唐代,他則成為意志自由與人生適意的文人居士的化身,成了文人生活踐履的榜樣。李白以「入諸酒肆,能立其志」來表現他桀傲不馴的姿態。杜甫也讚賞他「虎頭金粟影,神妙獨難忘」。
《維摩詰經》的故事情節是在世尊主持之法會中開展,主角為維摩詰居士,故事發生於二處:一為世尊所在的菴羅園,一為維摩詰所處的方丈室;其中又以方丈室為重大情節的發生地,在前面<佛教美學>一文中我刻意介紹了它的場景。

經首阿難說明一時世尊在毘耶離城外的菴羅樹園,與大比丘、菩薩眾等聚;長者子寶積與五百長者子,持寶蓋供佛、讚佛,並說願聞得佛國土清淨及諸菩薩淨土之行;世尊為說淨土因果。接著故事轉到同一時間,但不同地點的毘耶離城內,其中上演一齣又一齣的好戲。

維摩詰為證空性,已先清理房間,因此<其室空寂、唯置一床>,文殊見了隨即問道:「怎麼房間裡空盪盪的,難道沒有人送來供養品嗎?」維摩詰回答:「諸佛土和這房間皆一般空。」兩人一問一答闡明空境。就在這斗大的房間裏,文殊和維摩詰的甘露法語燦如珠玉紛陳,聽法大眾為之目眩神馳。但舍利弗卻在擔心大家沒有位置可坐,因此維摩詰大顯神通,從東方佛土借來三萬兩千高廣獅子座,容於小室之中卻無迫窘。<空間>對於已開悟的維摩詰居士而言並不存在。
佛教對宇宙時空的認知本來即持超越性,心中一念可遍滿三千大世,一心不亂,湛深禪定,自然也能有超時空的體驗。《維摩詰經‧佛國品》云:「欲得淨土,但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維摩詰經‧不思議品》云:「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斷取三千大世界,如陶家輪,著右掌中。」

過去、現在、未來等時間之流是心念之變異;紅塵、淨土、宇宙各大千世界也是心念之分別,禪定者如能自性不動,則無來無去,因此參禪者在禪坐中往往有超越時空的體驗,即使未能入定,在閑目冥思或閑心自適下也都能有對時空、動靜的敏銳覺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